爆发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伊斯兰革命,是伊朗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覆盖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彻底改变了伊朗社会。在以霍梅尼为核心的宗教阶级的推动下,社会全面伊斯兰化。从政治制度到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阶级斗争特色。
所谓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伊斯兰化,是指“用伊斯兰的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反对奢靡与堕落、净化社会生活的过程。”但是伊斯兰化也包含着双层含义,既有反西方殖民主义腐朽文化和思想的成分,又有恢复落后的保守主义思想成分。“这是典型的以民族化纠正西方化的过程,而民族化包含着热爱民族文化、维护民族自尊的合理性,也包括死守不合时宜的传统,墨守成规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电影的伊斯兰化也是文化和艺术伊斯兰化的一部分。虽然政治环境有巨大改变,但电影仍是颇受大众欢迎与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所幸伊斯兰政府并未排斥电影这一起源于西方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形式,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将其纳入伊斯兰文化的范畴中。1979 年初,当时流亡在法国的伊斯兰革命领袖霍梅尼,在接受巴黎一家名为Gardin的报社访问时曾说道:“我们反对那些腐化青年道德和有损伊斯兰文化的电影,但赞同那些有利于社会道德和文化健康发展的电影。”这代表了官方对于电影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意见,认定其主要作用就是传达信息和教育。
伊斯兰革命从爆发、高潮到成功前后,伊朗国内的电影业陷入低潮,几乎瘫痪,电影年产量从1978年的62部骤降到1979年的25部,随后的1980年继续滑落至19部。政府并没有让这种局面持续下去,而是开始慢慢扶持并且全面加强对电影业的监督和管理。首当其冲的是整改电影院,政府坚决打击巴列维王朝时期以放映西方影片或反映专制王朝意识形态影片为主的影院。除了勒令关闭之外,旧影院必须改名。1979年,关闭了全国256家电影院中的180家。留下的电影院也不得不从巴列维王朝时期流行的西化名称改为伊斯兰的、代表第三世界的名称,如“大西洋”(Atlantic)影院改为“非洲”(Afrigha)影院,“帝国”
(Imperial)影院改为“独立”(Esteghlal)影院。其次,严格审查进口影片,进口的影片必须符合伊斯兰革命精神和伊斯兰的价值观。对于外国译制片,审查标准制定相当严格,仅1979年至1983年间,898部外国电影中就有513部未能通过审查,剩下的三百多部也需要经过大量删减和重新剪辑才能译制上映。
面对革命后较为混乱的管理局面和有关管理部门间存在的分歧,时任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Vezarat-e Farhang va Arshad-e Eslami)部长的侯赛因·哈比比(HosseinHabibi)曾致函总统,提出有关电影管理和整改的几点意见。
革命前进口影片的数量在市场上一直居高不下,随着电影伊斯兰化政策的推行以及1979年11月爆发的美国使馆人质事件致使伊美关系恶化,美国电影的进口彻底被禁。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体现在市场缺口的填补上,多数西方影片遭禁后,来自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电影受到当局青睐,包括来自朝鲜、古巴、苏联、罗马尼亚和东德等国的影片在伊朗有了上映的机会;同时还上映部分符合伊斯兰革命精神和价值观的拍摄于革命前的老电影。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