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来,不管是在早期“追逐电影”中,还是在当代故事片中,各种追逐、赛车、逃跑、营救场面时常令观众们紧张不已。本文旨在解释电影引起的悬念体验,并由此探讨虚构性艺术欣赏中的几个问题,它们在当代美学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关注。
本文把悬念定义为包含希望与恐惧的情感状态,它是观众在估量一事件的两个相反结果的可能性时感到的状态。以卡罗尔(N.Carroll)关于悬念结构的因果联系理论为基础,本文尝试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它把悬念视为一个情感序列。通过阐明电影叙事的相关特征,该理论解释了电影悬念的结构要素和适用于它的评价范畴。
在提出电影悬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进一步在“虚构的悖论”这一当代美学论题之下解释电影悬念:不存在之物如何引起观众的悬念?本文考察了目前解决虚构悖论的三条主要途径:信念理论、虚构理论与思想理论。笔者对思想理论作出了补充,并论证修改之后的思想理论能更好地从概念上解释指向虚构之物的情感。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笔者进一步解释了观众感到悬念时流露的表现行为。
最后,本文探讨了与悬念相关的两个“反常”现象。在当代美学中,它们被表述为两个难题:“悬念的悖论”与“想象的抵制难题”。“悬念的悖论”关注悬念与“知识”之间的反常关系:如果观众是因为不知道故事结局才产生悬念,那么,为什么他们常常重复观看已经看过的悬念电影,并且在已经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仍感到悬念?而“想象的抵制难题”,是由道德想象与非道德想象之间的不对称关系造成的:艺术家在创作虚构作品时,一般都能自由地规定虚构世界中应用的非道德原则(例如“哈利·波特在施展魔法”);但他们似乎难以规定虚构世界中应用的道德原则。在尝试解决“悬念的悖论”之后,本文将进一步争论,并不存在“作者权威”的原则性界限。
本文在整体上采取问题研究模式,首先阐明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理论途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电影悬念”的角度深入这些问题,艺术欣赏中想象与知识、道德、情感的关系,可以得到更细致的考察。
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艺术家都谈论过艺术与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柏拉图攻击诗歌,原因之一是诗歌引起人们激烈的仇恨、恐惧和悲伤,这些情感不是满足灵魂的最高部分(理性),而是与低下的部分相连。而亚理士多德肯定悲剧的价值,原因之一是悲剧能够带来情感的“净化”。艺术与情感的深切联系,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被时时强调。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感与德性的尺度,与情的体验息息相关。
这些评述为后人带来了许多启发。但从字面上看,这些观点不仅相互抵牾,也很容易分别找到支持或反驳它们的例子。我们除了在某些时候赞成一种观点、某些时候赞成另一种观点之外,似乎很难有别的进展。情感与艺术的关系究竟如何?除了理性的标准、实践的标准之外,艺术中的情感有没有自身的合适标准?
这些问题难以回答。长期以来,对于情感究竟是什么,它们事实上如何运作,人们几乎没有一致的看法——不管是在美学视野之内还是之外。人们关于心灵及其能力的观念不断变化发展,而情感、欲望、感觉、爱好、冲动这类概念一直飘忽不定,难以定位。因此,尽管情感在传统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20世纪上半期,偏重于证实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往往对之闭口不谈。也许是因为“情感”一词所涵盖的对象过于模糊,很难对它进行严谨的理论概括或研究。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有所转变:对情感的研究开始在不同学科中受到重视,例如心理学、神经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哲学。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领域中没有争议。不过,对于情感及其核心元素是什么,人们开始取得越来越一致的看法。
目前各领域的情感研究中,一般采取的是“认知主义(Cognitivism)”立场。大致说来,这一立场认为,典型的情感至少包含个体对关系到其目标的重要事件的认识。情感包含认知,这里的认知首先关系到把某个情感对象归入特定范畴之下,或者是感到这个对象符合特定的合适标准,或“形式对象”。例如,在恐惧时,主体把那个对象的特征纳入“可怕的”这一范畴之下;对于愤怒,其形式对象是“不公正的”。这样的认知状态——例如一个评价性一情感可以有各种具体的对象或原因:我可以恐惧从高处摔下来,也可以恐惧一只拦在我面前的恶犬。可以称这些对象为恐惧的“具体对象”(particularobject)。许多哲学家认为,恐惧的各种具体对象可能都有某种共同特性,例如都构成了“可怕的”或“有威胁的”。因此,恐惧这样的情感具有一个“形式对象(formal object)”。一个形式对象,是该情感内在地归属给它的目标、关注点、或者命题性对象的某一特性,正是由于它,这种情感才是可理解的。例如,我对那只狗的害怕,把它的许多特征(它拖着涎水的大嘴、龇咧的牙齿等等)归属到“可怕的”这一范畴之下,而使我的情感成为害怕(而不是喜悦、骄傲等其他情感)的东西,正是我关于它之可怕的认识。与一情感相结合的形式对象,定义了这个情感。对它的满足,也构成了谈论一个情感是否合适、合理的主要理由,即构信念——是联结我们的内部感受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情感被它的“意向性对象”引起,在那个情感关于它、指向它的意义上。从哲学根源上说,这个观点并未与传统哲学断裂,许多研究者都把认知立场追溯到亚理士多德和斯宾诺莎。那么,认知主义情感研究的特征,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又如何与美学和艺术研究发生联系?
本文尝试在认知途径之下讨论作为情感的电影悬念。但在此之前,有必要简略考察情感的认知主义理论在当代美学中兴起的过程,由此说明这一研究途径的特点和主张。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转化:日常情感观念的转化,与审美情感观念的转化。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现代哲学与心理学中情感观念的变化:从“以感受(feeling)为中心的情感观”,到“以行为为中心的情感观”,再到“以认知为中心的情感观”。
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改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