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职纺织类院校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现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多而且抽象,教学课时不断压缩;另一方面,教学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先理论课后实验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远远不适应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所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和特点,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设计体现专业特点化学课程教学模块,进行相关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对纺织应用化学课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应用化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主要是通过与纺织技术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获得从事纺织类职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以往纺织类专业和染整类专业的学生均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机化学课本做为化学课的教材,授课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纺织专业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为此,课程小组经过教材的挑选,决定采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纺织化学》做为授课教材,同时自编实验讲义。
课改后的纺织应用化学,在授课内容上让学生侧重了解纺织专业中涉及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增加了分析化学、纺织纤维、纺织浆料、纺织助剂、染料等相关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现代纺织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对纺织品及通用化学品产品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以后继续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突出职业人的企业标准和教育标准的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和其它高等教育的差异。纺织应用化学课程是针对纺织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近年来,纺织专业的新生90%以上都是文科生,对化学课存在畏难情绪。
对于这样的生源状况,要让他们在短暂的一学期时间掌握大量的化学知识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为此,课程小组经过精心的设计,第一次课把课堂选在了实验室,由老师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化学试剂的规格,让学生认识玻璃仪器并现场演示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然后由学生动手进行规范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化学课有了感性认识,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纺织应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课程实验安排上,我们制定出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将技能训练较强的分析化学的内容放在前面讲授,并实现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分析天平的称量时进行误差和数据的处理等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避免了空洞的理论和数据,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能"学有所用"。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教我学"转为"我要学"。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开设了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蒸馏等基本技能训练,羊毛的洗涤、炭化及蛋白质的性质、纺织纤维的鉴别、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表面活性剂的离子性鉴别等专业技能训练,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及织物结构的鉴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纺织品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综合训练项目。在基础训练项目中,结合标准溶液的配制,重点讲解示范和训练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加强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滴定终点的判断,学会半滴操作。
在专业训练项目中重点让学生学会纺织纤维的化学鉴别方法,熟练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会用Excel处理和分析数据,了解化学分析方法在纺织行业中的运用。在综合训练项目中,让学生6人一小组进行,要求他们学会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大型仪器,进行数据处理,出具检测报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入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纤维的内容时,向学生提问:纺织纤维的种类有哪些?由此引入天然纤维种类之一的纤维素纤维,再由纤维素纤维谈到碳水化合物。找到纺织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引发学生学习碳水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兴趣,在趣味中进行教学。对于教学内容涉及红外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等大型仪器的内容,采用观摩教学和实验室现场教学。教师在实验室结合大型仪器讲授其构造和原理,现场演示操作规程。
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大型仪器的操作,并能够自主开展实验。
通过教学改革,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等为一体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尤其在实验教学环节,对于传统的化学实验玻璃仪器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图表和操作过程的录像用计算机在大屏幕上演示出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