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一般来说,人的很多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很多坏习惯还未形成,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
1、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革除。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金得到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得到者:“您以为自己最主要的知识是在哪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答复:“是在幼儿园。”提问者停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答复:“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搭档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洁;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细致观察四周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黑白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陪同人的一生,时时随处都在起作用。诚如闻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摊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百般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这摊铁水冷却了,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捉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础。家长、老师应该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2、约法三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订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家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有了家规,孩子才知道怎样做,家长也知道该照着什么标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华顺利进行。
几年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礼貌习惯。瑞士人从小就注意培养
孩子以下两个好习惯。一是不乱丢东西。瑞士人的规则意识非常强。有其中国人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他们在日内瓦湖上划船,同行的一个游客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瓶扔到湖里了。这个瑞士长大的中国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错似的。他的这种规则意识由于从小受环境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二是从小有责任感。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有一次有个在瑞士工作的中国人在一个公园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丁零当啷不知在干什么。这其中国人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麻烦你去看看吗?”中国人进去一看,原来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以为,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不然对后面的人无法交代。这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觉履行规则的,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借鉴瑞士人的做法,我们对小孩子要“约法三章”,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3、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换的作用。孩子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虽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就是进入学校之后,孩子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假如父母的习惯好,孩子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习惯不好,那么孩子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再好,收效也甚微。需要强调的是,母亲的素质对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孩子在没出生前10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的一两年中,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中。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影印入孩子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贝诺德说:“孩子学母亲的声音、说话的语调、做的手势、立的姿态,甚至母亲的度量和宽宏与否、态度诚实与否以及撒谎骗人的方法,孩子都在了解。其他如起居饮食的方法习惯,无一不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假如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孩子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4、替换而不是抹去,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
人们通
常说,习惯很难革除。实在,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习惯不可能革除。只能够被替换。换句话说,你只能够替换,而不是抹去一个坏习惯。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环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全部的国家,造访了全部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野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弟子们也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复:“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上。”哲学家又问:“旷野上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上长着杂草。”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怎样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究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了颔首。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可以。”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全部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位弟子,他说:“鸡犬不留,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根据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候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也没有来。十几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最后一章上写着: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这个哲理故事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抹去一个坏习惯,只能用一种好习惯去替换它。因此,在动手改掉坏习惯之前,我们必须细致地思讲求竟应该选取哪些好习惯来替换它们。
5、循规蹈矩
习惯是在不停重复和练习中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筹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孩子书写认真,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做作业认真细致,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孩子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罹难题就抱头鼠窜。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规蹈矩中形成的。虽然,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但仅是包罗学习习惯,还包罗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6、用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停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原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停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
,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们先来分析一种现象。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是用右手拿筷子。为什么会这样?由于从小到大人们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这说明白人是根据习惯来办事的。比方在本日吃午饭的时候,你不消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舒服,挺别扭的,对吧?这说明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从本日开始,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饭,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你会不再那么别扭,轻微习惯了一点。这说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不停地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原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大概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见解假如被别人大概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抵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非常刻意提示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注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示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实在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革,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一个人的行为方法、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靠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绩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习惯决定人生。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注重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胜过给他们一切物质财富。(家庭教育网)
论文写好了,要发表到哪里去,这可是件大事,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能与你单位的评职要求相吻哈哦,可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