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与方法社会道德负面新闻谨防造成刻板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道德负面事件往往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
近期发生的广东"小悦悦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社会公德的探讨。联系到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除了拷问社会道德及法制监管等问题外,媒体报道社会负面新闻带来的刻板印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张艳秋丁颖避免刻板印象是新闻媒体不能忽视的重要准则著名传播学者霍尔特·卢因在提出"把关"概念时指出,媒介可以通过把关决定是否让信息进入流通渠道、使之保持继续流通或中止信息的传递。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把关不仅具有专业价值,它更具社会意义。媒体在报道颇具争议的社会道德负面新闻时,把关就是责任。
媒介研究认为,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社会现实进行如实的直接展现,而是通过使某些事件作为新闻"在场"(presence),与此同时,使某些事件在新闻中"缺席"(Absence),来完成新闻对社会的再现(representation),即再次展现。
作为公众认识社会的主要窗口和途径,新闻媒体在对现实世界"再现"的过程中,也在构建着公众对现实的认识。美国政治学者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在形成和维护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刻板印象(也称为"固定成见"或"刻板成见")指人们对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建立在一种简化的、泛化的符号之上。
新闻媒介作为把关者和议程设置主体,在报道社会负面新闻时,如果片面报道或过度渲染某些消极内容,会导致社会大众对某些人、事、物等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公众认知及观念的形成乃至其行为的选择,甚至造成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这样,媒体也就失去了它应肩负的把关责任。
因此,新闻报道要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刻板印象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报道与否、如何报道那些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负面事件的另一重要准则。媒体对极端性负面道德事件报道的"在场"与"失职"片面再现负面道德事件:在场的"失职"近年来,国内媒体对社会负面新闻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在"彭宇案""李凯强案""许云鹤案"等"救人反被讹"的报道中,没有一家媒体甘于在此类事件报道中"缺席"。
大小媒体机构通过对"彭宇案"等负面道德事件报道的"在场",来完成其市场诉求及社会责任的双赢。然而,问题并没有停止在媒体对负面道德新闻报道完成之时,媒体不但引发了误导性的社会关注,更带来"救人反被讹"的负面刻板印象。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引发社会关注。
以2011年9至10月百度用户关注指数为参照,我们看到网络用户(公众)对"小悦悦事件"的关注度一直在上升,并在小悦悦去世当天达到最高点,近35万条搜索结果。对比该事件网络用户关注度及媒体关注度(图1),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几乎同步影响了公众的关注度,媒体关注议程直接转换成了公众议程。
联系到多年前"南京彭宇案"和之后相继发生的一系列"救人被讹"的负面新闻,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彭宇·学者界面·□图1:"小悦悦事件"网络用户关注度及媒体关注度百度指数比照图(2011-09-23至2011-10-23)104 2011.12 CHINESE JOURNALIST案例与方法社会道德负面新闻谨防造成刻板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道德负面事件往往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近期发生的广东"小悦悦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社会公德的探讨。
联系到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除了拷问社会道德及法制监管等问题外,媒体报道社会负面新闻带来的刻板印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张艳秋丁颖避免刻板印象是新闻媒体不能忽视的重要准则著名传播学者霍尔特·卢因在提出"把关"概念时指出,媒介可以通过把关决定是否让信息进入流通渠道、使之保持继续流通或中止信息的传递。然而,在新闻报道中,把关不仅具有专业价值,它更具社会意义。媒体在报道颇具争议的社会道德负面新闻时,把关就是责任。
媒介研究认为,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社会现实进行如实的直接展现,而是通过使某些事件作为新闻"在场"(presence),与此同时,使某些事件在新闻中"缺席"(Absence),来完成新闻对社会的再现(representation),即再次展现。
作为公众认识社会的主要窗口和途径,新闻媒体在对现实世界"再现"的过程中,也在构建着公众对现实的认识。美国政治学者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在形成和维护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刻板印象(也称为"固定成见"或"刻板成见")指人们对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建立在一种简化的、泛化的符号之上。新闻媒介作为把关者和议程设置主体,在报道社会负面新闻时,如果片面报道或过度渲染某些消极内容,会导致社会大众对某些人、事、物等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公众认知及观念的形成乃至其行为的选择,甚至造成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
这样,媒体也就失去了它应肩负的把关责任。因此,新闻报道要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刻板印象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报道与否、如何报道那些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负面事件的另一重要准则。
媒体对极端性负面道德事件报道的"在场"与"失职"片面再现负面道德事件:在场的"失职"近年来,国内媒体对社会负面新闻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在"彭宇案""李凯强案""许云鹤案"等"救人反被讹"的报道中,没有一家媒体甘于在此类事件报道中"缺席"。大小媒体机构通过对"彭宇案"等负面道德事件报道的"在场",来完成其市场诉求及社会责任的双赢。
然而,问题并没有停止在媒体对负面道德新闻报道完成之时,媒体不但引发了误导性的社会关注,更带来"救人反被讹"的负面刻板印象。
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引发社会关注。以2011年9至10月百度用户关注指数为参照,我们看到网络用户(公众)对"小悦悦事件"的关注度一直在上升,并在小悦悦去世当天达到最高点,近35万条搜索结果。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