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重要的伦理思想,主要是通过母女关系的展示而得到表达与揭示的。作者认为母女关系是其所有长篇小说中的基本框架与重要主题,母女的冲突与和解不仅有具有本位的意义,并且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相互联系与交往的过程往往也是一种冲突、痛苦与和解的过程。谭恩美小说中总是存在的从冲突到和解的母女关系,正体现了作家的独立的审美理想与伦理指向:母女之间的和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和解与和平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和”的伦理思想是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思想核心,也是其创作的总体目标。论文不仅描述了母亲过去在中国大陆所经历的痛苦的两性关系、残酷的战争事件与神秘的东方文化,以及在种种阴暗记忆存在的伦理关系,并且将这两性、战争与文化三种要素作为母女冲突的重要原因进行探讨,将深厚的母爱与作为根源性的东方伦理传统作为母女和解的重要原因进行讨论,让论文提出的问题“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及其解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引论、正文四章、结语。在“引论”部分,作者根据相关资料,对国内谭恩美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从“母女冲突气“身份认同”、“文化碰撞”、“东方主义”、“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作者对国外的谭恩美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从“女性主义视角”、“意识形态”、“身份与家族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以母女关系作为突破口对其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题目,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谭恩美的小说,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她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冲突与理解、作家对当今世界许多问题的探讨即人类的和平的问题。作者在此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精读”、“审美观照”、“精神分析”、“伦理批评”、“地理空间”等;最后,对本文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伦理纠葛”、“心理图式”、“记忆之链”、“情感回旋”、“多元混生”、“阴阳凝视”、“叙事定位”、“伦理指向”、“时空体小说”。第一章“烦恼与忧伤: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分作五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存在的母女冲突及其根源问题。首先,作者认为其小说中存在“母女的分离与寻找”、“母女的依恋与关爱”、“母女的困感与冲突”、“母女的了解与和解”等四种母女关系类型,母女的对立与冲突是伦理关系中的核心关系;母与女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主要体现在“强调自我的独立性与对个人自由的干涉”、“在恋爱与婚姻的自主性与选取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汉语还是用英语的选取”、“在中国伦理传统与西方伦理传统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母女的对立与冲突主要有“激烈的争执”、“与朋友的讲述”、“长期冷战”、“忧伤的白白”等四种运行模式。
其次,作者认为是母女冲突的集中与深化,主要体现在“母女关系扩展为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三代母女之间的关系被写得更加惊心动魄”、“母女关系在下一代即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身上”等二个方面,并深入地分析了露丝与刘茹灵之间的情感纠葛、刘茹灵和宝姨之间的情感纠葛、六次“自杀”事件等所体现的母女纠葛的极端化形态。再次,作者认为是母女冲突的“异态化”,表面上的姐妹关系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母女关系,从“姐妹交替讲述自己的故事”、“奥利维亚对李邝姐姐的伤害”、“李邝姐姐的无怨无悔”、“无边的爱来自前世的姻缘”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作者认为母女之间之所以发生伦理冲突,主要是由“母与女之间生活环境的差异”、“母与女之间人生理想的差异”、“母与女之间行为准则的差异”、“家族传统与个体传统的差异”、“母与女之间择偶标准的差异”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构成的。第二章“记忆与共鸣: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分作四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和解的方式及其根源问题。首先,作者认为母女之间的和解是在三代母女的记忆链接中实现的:中以母女冲突为核心,但也存在的母女和解的走向:“三代女性的历史连环”正是中存在的真实的母女关系图式。其次,作者通过对的分析,认为母女之间的和解是在寻找记忆中达成的情感共鸣,因为正是在这里可以看见三代母女的情感合唱:通过对小说中的三代母女形象的解剖,认为露丝是“困惑与忧虑的混合体”、刘茹灵是“恐惧与悔恨的混合体”、宝姨是“具有刚烈品质与反抗精神的理想光焰”,因此此部小说实现了在家族记忆中三重写作的重合,是对三代母女关系图式的集中与深化。再次,作者认为缺失与变异的“母爱”是影响母女关系的一种重要因素,分析了中存在的由母爱的缺失到母爱的变异、中存在的由母爱的寻找到母爱的痛苦、中存在的由母爱的未知到母爱的痴迷等方面情况,并探讨了母爱是如何地影响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最后,作者认为超越个体与种族的姐妹亲情也是影响母女关系的一种重要因素,通过对小说中具体情节的分析,提出“喜福会”象征着中国女性对生的快乐与幸福的追求、“育婴堂”象征传播爱与美的福音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胡兰与杜姨婆”是正义与勇毅的中国女性的象征等论点。
第三章“痛苦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性爱纠结”,分三节讨论了两性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它对母女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中存在着残酷而无情的性虐待,体现了两性关系中的独到伦理关系:江雯丽与文福的性关系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起点与中心;文福是那个特定时代自我中心主义的典型,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文福对江雯丽触目惊心的性虐待,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同情心与强烈的女权主义情感。其次,作者认为作家在与中,对中国社会的旧时代里存在的性乱及其恶果作了深刻的揭露,并对中的性乱描写、中的性乱后果、中的性知识缺失等现象进行了讨论。再次,作者讨论了性的寻求!买吐的和谐的问题。认为是性和谐的反向标本,中存在的性的欢愉、中对二对老人性寻求的肯定,体现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在、中,作家对当代美国人的性寻求也作了如实描写,体现了对一种新的伦理理想的认可与肯定。
第四章“恐惧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战争事件”,分二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对发生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事件中的伦理及其对母女关系发生的影响。首先,作者认为最为核心的主题是母女关系,但也探讨了战争条件下发生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人生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吴素云的桂林逃难事件”、“世界史上少有的逃难奇观”、“鱼的象征”、“失去双胞胎的悔恨”等事件中;战争阴影对中的母女对立与冲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作者认为在中存在着两性对立与战争对决的双重结构:江雯丽与文福的两性关系体现了美与丑的对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决,体现了善与恶之间的不平等较量;并对中国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五大事件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轰炸”、“南京大屠杀”、“昆明大轰炸”是一种毫无理性的大犯罪;两性对立与战争对决的双重结构,正体现了作家独立的伦理思考。再次,作者认为中一群中国女性在战争逃难中的痛苦与希望,正是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心理与时代命运;对小说中出现的“跳上跳下的小孩”、“文福杀猪”、“雾中红裙子”、“了望星空”、“寻找剪刀”等意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这些意象本身往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象征意义。最后,作者讨论了中“育婴堂”与日军的对抗、女性眼中的“七七事变”、“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旧本兵打掉美国国旗”、“潘开京烈士被杀”、“北京人头骨失踪”等事件,认为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中日之间的对抗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在“结语”部分,作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深入地探讨了与谭恩美小说“和”的伦理思想相关的儿个问题,揭示了这种“和”的伦理思想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与征服批评家的利器。谭恩美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美国当代作家,总是站在美国作家立场上进行写作,能够在自己的一系列的小说中提出并不断地探讨“和”的伦理思想,是相当了不起的一种选择。她以自己的小说及其小说中大量的伦理景观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世界的共存与共生、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至为重要。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