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一定要把论文修改完美,把错误降到最低,以免退稿。看看人家的论文为什么能发表呢!
【摘要】 目的 观察药物联合低频电脉冲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以及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脉冲治疗,20天后观察患者偏头痛症状及甲襞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 经低频电脉冲治疗后,患者偏头痛症状明显缓解,甲襞微循环亦有明显改善。结论 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关键词】 偏头痛 低频电脉冲 微循环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药物治疗效果尚可,但副作用较多。理疗相比较而言,副作用较少。本文对偏头痛患者联合物理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并对其中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2005年到2009年78例住院患者,并按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进行筛选,所有患者均为普通型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2±12.4岁;男性20例,女性58例。病程最短4年,最长30年。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低频电脉冲治疗的为试验组。两组在性别、病程上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偏头痛常规治疗,即发作期给予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缓解期给予盐酸氟桂嗪12mg口服,每晚睡前一次,改善脑血供。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还在疗程中坚持每天采用低频电脉冲治疗,每次3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均治疗1疗程。低频电脉冲治疗程序如下:采用意大利产D-95型低频电脉冲磁场治疗仪,治疗时患者平卧于特制的治疗床上。治疗前后询问患者症状1次,第一次治疗选择有症状时开始,记录患者症状开始改变时间。
甲襞微循环观察方法参照国内微循环观察方法和要求条件,应用徐州光学总厂生产的微循环检查仪,室温20℃~25℃,患者取坐位,上臂自然平伸,将左手无名指放在显微镜指槽内,保持与心脏同一水平,通过显微镜观察甲襞远心端第一排管袢,并测量记录。对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等多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标准及正常参考值均参照田牛著《实用临床微循环》[2]。积分采用“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临床疗效对比采用χ2检验,甲襞微循环结果采用t检验统计学处理,以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疗效判定方法分为: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78例患者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或减轻的59例,有效率75.6%。症状无改变者19例,其中5例为试验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1。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注:与试验组比较,*P<0.05。
2.2 甲襞微循环观察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治疗前两组微循环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甲襞微循环总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总积分及流态改善较对照组亦有明显改善,但形态及袢周情况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表2 低频电脉冲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检测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P<0.05。
3.讨论
偏头痛是以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理[3]是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在微循环上,主要表现为微循环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管袢模糊、管袢数目减少、长度缩短、袢顶变窄、血色暗红、袢顶淤血、血流态呈颗粒状、血流速度减慢呈粒流、红细胞聚集,按照田牛氏[2]加权积分法进行计算,总积分超过2分者均为异常。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微循环结果属中度异常(评分大于5分),进一步证实了偏头痛发病机制之一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低频电脉冲仪能够辅助治疗偏头痛,经过低频电脉冲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此外,通过检测患者微循环状况,我们发现低频电脉冲可明显改善微循环。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而治疗偏头痛。其具体的机制可能与低频电脉冲具有电磁效应、热效应、微振动效应的作用有关,低频电脉冲治疗能调整自主神经功能,通过所产生的低频高压交变电磁场作用进行治疗。磁场对血管中运动的血红蛋白中铁离子有洛仑兹力作用,产生和血管垂直的横向动量,撞击血管壁,导致微血管口径变大,血流速加快,促进组织代谢和上皮组织细胞生长,有利于炎性物质及止痛物质的排出,有利于局部组织营养和代谢的加强,从而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4]。本文结果提示,在改善微循环评分中,流态改善尤为明显,其中具体机制可能从低频电脉冲对微循环的作用特点有关。形态及袢周情况有所改善,但变化不明显。
综上所述,低频电脉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偏头痛具有有效、安全、副作用小且复发较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s,cranial neurolgia and facial pain[J].Cephal, 1988(Supp1):13-16.
2 田牛,刘育英.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53-74.
3 王堆治,王嫡.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243.
4 肖忠文,汤世平.磁场对微循环和血象的实验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1993,(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