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研究城镇化视角下城镇承载力问题研究李长亮
摘要:城镇承载力与城镇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对城镇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将城镇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大类,对每一类承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与城镇承载力的关系,并且提出了提高城镇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城镇承载力的概念
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概念,将承载力理论应用到城镇化研究中,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是以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为基础,聚集并放大相应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人类社会人口、经济、文化等发展的空间地域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承载体,城镇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城镇承载力是指城镇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就业岗位、社会服务等要素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进而使社会利益增长的能力。城镇承载力是一个复合系统,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在容纳一定人口的同时要能促进整个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利益。
二、城镇承载力的构成
城镇承载力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这些要素和系统以不同的运行方式存在,它们之间又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承载城镇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构成城镇承载力的要素众多,这些要素大体可以分为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这三大类。
(一)资源承载力
城镇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个城镇范围内,在不导致资源系统退化的前提下,资源对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大容纳能力。城镇资源承载力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资源承压因素,这些因素是指对城镇社会经济活动起支撑作用的资源因素,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地、生态、能源等;另一部分就是压力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迁、臭氧层破坏、环境酸化、毒性物质污染、水资源使用强度及污染、土地资源的使用及破坏、生态资源的退化等。
(二)经济承载力
经济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城镇的经济资源对该空间内经济要素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经济承载力主要是对经济要素的支撑能力,主要是对人口、企业、技术等要素的支撑能力。
经济承载力是现代城镇的一个重要的承载力因素,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内容。城镇经济承载力水平决定了一个城镇未来发展的能力,同时决定了一个城镇发展的方向。
(三)社会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是城镇承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一个城镇的社会资源对该城镇人口的支撑能力。
三、城镇化与城镇承载力
城镇化与城镇承载力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必须以城镇承载力为基础,这样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镇承载力建设应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目标,使城镇承载力在发展的同时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城镇化应以城镇承载力为基础城镇化是使农村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也是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但是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各地单纯追求城镇化的数量而忽视城镇化的质量,使城镇化速度超过了城镇承载力水平,造成一系列城镇问题的出现。
(二)城镇承载力建设应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目标城镇承载力是由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城镇总体承载力,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第一,提高城镇承载力不能单纯追求转移剩余劳动力,要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协调,进而实现城镇总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城镇承载力的建设要促进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第三,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城镇化不是单纯小城镇建设51Urbanization追求经济增长,要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在提高城镇经济承载力的同时要发展城镇各项社会事业,进而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三)城镇化要与城镇承载力的提高协同发展城镇化与城镇承载力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提高城镇承载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和规模扩张的过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城镇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使城镇的承载力逐步提高,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中、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和谐城镇化。另一方面,提高城镇承载力的同时要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承载力就是要通过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各种制度(就业、医疗、上学、社会保障等),使城镇发挥其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城镇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城镇承载力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体现了公平性、持续性和协调性的原则。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节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城镇的发展要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相适应。我国的城镇化是在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改变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即将城镇化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信息、知识等为主体的轨道上来,提高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
(二)完善城镇化的推动力,提高城镇承载力城镇化的推动力也是城镇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推动力失衡,不利于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工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仅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使城镇承载能力也难以提高。因此,要完善城镇化的推动力,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在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城镇化道路的集约化发展,进而提高城镇的经济承载力。
(三)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城镇承载力城镇承载力的构成要素中,有些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而改变。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城镇承载力。第一,户籍制度改革。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城镇中的医疗、就学、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使在城镇中有就业能力和稳定收入的农村人口能迁入城镇。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人口流动的基础,建立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人口享受到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进而提升城镇承载力。第三,就业制度改革。在就业制度方面,要建立起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平等的竞争机制,取消不利于农村人口就业的各种政策规定,建立平等竞争的机制,使农村人口在城镇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城镇承载力。总之,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城镇社会承载力。END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承载力问题研究》(批准号:10XMZ04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Abernethy V D.Carrying capacity:the tradition andpolicy implications of limits.Ethics i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Po1itics,2001:9-l8.
[2]张艾.广西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学术论坛,2000(4):53-56.
[3]彭再德,杨凯,王云.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1).
[4]Abernethy,V.R.Carrying capacity:the tradition and policyimplications.Ethics of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1:9-18.
[5]冯晓华,等.城市经济承载力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学习与实践,2009(3):160-163.
[6]王俭,等.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应用生态报,2005(4):768-771.
[7]王莉芳,等.西部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180-182.
[8]郭志伟,等.城市经济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8(6):26-30.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