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语言上、意境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满了美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引领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借助语言,揭示艺术美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著名教育学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和反应问题的敏捷性。”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新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深入其中,与作品息息相通,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理解、感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学生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意境当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心中。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去感受荷叶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文字描绘的深入,学生运用移情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洁白的荷花。
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启发想象,体味景象美、意境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把文字转化为意象,必然离不开想象这种心理活动,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如:《西湖的绿》、《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可爱的草塘》、《桂林山水》等课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描述,捕捉美的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中再造这些景色的整体意象。
四、积累经验,感悟人文美
人文,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珍爱生命、尊重人格、崇尚个性、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精神追求。读了《小珊迪》,我们会为小珊迪的诚实守信而感动;读了《大森林的主人》,我们会为人类用智慧征服自然而自豪;读了《科利亚的木匣》我们又会因科利亚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受到启发。而《詹天佑》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落花生》中的生活哲思,《田忌赛马》中的智慧之争,无不闪烁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辉。充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性,有助于启蒙学生的思想,帮助孩子们积累人生经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