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古代独一由北方游牧平易近族所竖立的全国统一王朝。近十几年来,国内(首要指年夜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功效,包含进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平易近出书社,1986)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年夜量的学术论文。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络续选择题目问题、更改视角,见仁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查。本文筹算快要年念书所得,连系元朝的特征这一主线,就若干很多若干题目问题稍陈拙见。问题较年夜,而小我学识浅陋,本欠妥轻率下笔,其中陋劣愚妄之处,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一 从“征服王朝论”谈起
开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代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偏向。以对各北方平易近族所竖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强横的征服者老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平易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 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进修、领受华文化以及平易近族融合、“竖立各族田主阶级团结统治”的一面,而轻忽各族文化争执、抵当、双向影响以及平易近族政策不整齐的一面。现实上,后一面的题目问题极端主要,在元朝的显示尤为人所共见。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年夜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上述总体误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范例分袂,不凡是从文化差异(首若是与华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对照研究,才会对这些王朝(包含元朝)的特征、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切的认识。笔者并无手法进行新的理论归纳综合,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运用而我们却长久回避、架空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感受: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平易近族进入腹地的分歧体式格局,可分袂为两类。第一类为“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相干,毫不只仅是简单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们对华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管,而是能够进行自动的选择。具体而言,它们对华文化的立场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征服王朝”较偏向于抵当,而“渗透王朝”较偏向于领受。在诸“征服王朝”中,又因为早年文化配景、生涯体式格局的差异,辽、元较偏向于抵当,而金、清较偏向于领受。〔2〕这一概念问世往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发生了很年夜影响,也引起若干很多若干争论。但在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它却一贯受到冷遇,研究者多警惕地避开这一论题,即使偶然说起,也都是作为后头概念,斥之为“别有专心”、“居心叵测”。今日看来,我们的上述立场似有从头检验的需要。
我们冷遇和褒贬“征服王朝论”的情由,首若是感受魏氏这一理论强调历史上北方平易近族与华夏汉族的对立、争执,有指使中华平易近族人人庭内平易近族相干的思疑。这种从现实出发的义愤概略有其情由,但学术研究究竟?结果不应该过多地受情绪摆布。魏氏原形出于何种目的、是否是在纯学术配景下提出他的理论,姑置不谈。我们所关心的,是他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有启发和借鉴价钱。我感受,尽管魏氏“征服王朝论”在一些具体题目问题上有待参议,但年夜体而言,照样值得参考的,不凡是他对各北族王朝分袂范例的起劲应予一定。虽然“征服王朝” 的“征服”二字对照刺目,但若是仅将它年夜白为一些北方平易近族进入华夏时的体式格局和曾经(!)存在的状况,仿佛尚无年夜误。认可历史上一度存在过北方平易近族对汉族的征服状况,与今日将它们配合看待为中华平易近族的组成部门,并不矛盾。不应该为现实曲解历史。台湾学者萧启庆在指摘年夜陆蒙元史研究状况时说:“蒙前人成为中华‘平易近族人人庭的成员’,是其征服及统治华夏江南的效果,而不是先存事实。”〔3〕此语实为平实通晓之论。
假如将“征服王朝论”看成学人一家之言,认可其启发和借鉴价钱,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谈判它的得失落。如细加剖析,魏氏的一些概念亦有扦格难通之处。在分袂范例时,他仿佛过度强调了各统治平易近族进入华夏过程、体式格局的主要性,而将该平易近族南下前的经济生涯状况只置于隶属地位。即使就南下的过程、体式格局而言,魏氏将北魏作为“渗透王朝”的代表,而将辽看成“征服王朝”之一,生怕也有题目问题。北魏竖立者拓跋鲜卑由年夜漠以北迁至阴山南麓,还可以说是较安好的“渗透”过程,而当道武帝南下伐后燕时,“亲勒六军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旗子络绎二千余里,鼓行而前,平易近屋皆震”〔4〕 ,克晋阳,出井陉,下信都,破中山,从而初步成立在华夏的统治,其实也不妨说是一次成功的“征服”,只不外直接对手不是汉族政权而已。契丹族在竖立辽朝时与拓跋鲜卑相似,是一个已经长久附塞的平易近族。辽并未真正“征服”汉地,所占汉地一隅——燕云十六州只是因匡助后晋取代后唐而获得的答谢。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灭后晋,一度节制华夏,但却未能不变事态,最终感喟“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斯”〔5〕 ,狼狈北归,“征服”并未实现。终辽一代,国家统治重心一贯没有像北魏、金、元、清那样移入汉族农业区〔6〕 ,是以它的“征服”意义其实可以说并不只鲜明显。魏特夫提出“征服王朝论”虽有新意,但将辽代看成“征服王朝”典型加以研究,仿佛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那么哪一个北族王朝可以看作最典型的“征服王朝”呢?这个王朝魏特夫也已注重到了,那就是他用来与辽并称的元朝。但因为各类原因,他没有能够就此进行深切阐述。甚至对“征服王朝”的概念,他也没有作出极端清晰的界定。按照魏氏有关论说以及其余外国学者的持续施展,我感受以下三个前提对考查中国历史上的典型“征服王朝”概略是很主要的。首先,其统治平易近族在“征服”汉地畴昔,应是一个经济生涯与汉族农业社会判然迥异的、对照纯粹的草原游牧平易近族。第二,该平易近族在“征服”汉地畴昔,理当已对漠北草原实施了相当有用的统治,竖立了壮年夜的草原游牧帝国。第三,该平易近族充裕实现了对汉地的“征服”,尽概略年夜部门、甚至悉数据有了汉族聚居区域。当然在广义上“征服王朝”也可以仅具备上述一到两个前提,但我感受只有同时具备三个前提,才可称为最典型的“征服王朝” .在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中,只有元朝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前提。蒙古族最初运动于年夜兴安岭北段,后迁至蒙古高原中部偏东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区域,以畜牧、狩猎为首要出产体式格局。直到成吉思汗开国和南下伐金时为止,几乎看不到任何蒙前人从事农业经营的材料。甚至在开国近二十年、根底舒适华夏往后,还有贵族提出将汉族农业区“悉空其人感受牧地”〔7〕 的主张。元朝的前身——年夜蒙古国立国漠北半个世纪,实施了分封制、怯薛制、千户百户制等一系列游牧国家的政治轨制,对漠北草原节制的强化水平超出畴昔任何一个北方平易近族。而这样一个游牧帝国最终又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义务,竖立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8〕 的年夜一统王朝。从这些方面看,元朝作为“征服王朝”的研究价钱,其实是要年夜年夜高于辽代。而这也恰是它区别于其他朝代、甚至北魏、辽、金、清等北族王朝的要害之处。从这一角度来考查蒙元历史,概略会对元朝的特征熟悉得加倍清晰。我在本文首先提到“征服王朝论”,是感受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元朝的特征有所裨益,应予从头评价。而对“征服”二字,仅仅年夜白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状况,并偶然不凡强调。得鱼忘筌,是所愿也。
二 年夜蒙古国的特色及历史影响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被蒙古贵族拥戴为年夜汗,符号着年夜蒙古国的竖立。此后历经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代年夜汗,直到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汉地为止,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蒙元史上被称为年夜蒙古国时代。狭义的元朝概念,专指从忽必烈即位到1368年元亡为止的历史;而广义的元朝概念,也包含了年夜蒙古国这一阶段。在这段时刻里,蒙古贵族四出挞伐,战无不胜,竖立了超出跨越欧亚,史无前例的重年夜帝国。年夜蒙古国半个世纪的统治,对蒙元历史、漠北草原历史、甚至中国历史都发生了相当主要的影响。
与前代北方平易近族竖立的政权对比,年夜蒙古国具有其出格之处。在前代的同类政权傍边,凡据有华夏者——如北魏和金,皆未有用节制漠北;即使仅据有华夏部门区域的辽,也一贯以年夜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为统治中央,对漠北草原年夜部只能执行部族式皋牢统治,节制并不牢靠。北部边陲是长久困扰它们的一年夜题目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促使它们衰亡的主要成分。另一方面,真正在漠北实施过有用统治的政权——如匈奴、突厥汗国,都没有能将势力伸入华夏区域,它们始终是一个对照纯粹的游牧政权,末尾也亡于单一游牧经济结构的不不变性。而年夜蒙古国则有所分歧,它既崛起于并牢靠节制了漠北,同时又完成了对华夏甚至中亚等年夜片农耕区域的征服,形成了一个领土广宽的游牧-农耕帝国,缔造了全国历史上的事业。
情形还不只如斯。在对外征服完成后相当长时刻里,年夜蒙古国模仿照旧像最初一样维持着漠北作为统治中央和国家本位的地位,对所据有的农耕区域仅接纳间接统治的体式格局加以节制。这是“征服王朝”特征在蒙元帝国初期的较着显示,也是年夜白年夜蒙古国历史的一个要害成分。从成吉思汗到蒙哥的四任年夜汗,都僵持执行草原本位政策,“视居庸以北为腹地”〔9〕 ,而将华夏只看作帝国的东南一隅,从未考虑过针对汉地的出格状况,接纳历代华夏王朝的典章轨制加以统治和治理。在年夜蒙古国统治下的半个世纪中,华夏法制不立,缺乏秩序和不变感,贵族军阀盘剥残暴,不留余地,平民庶民“虐政所加,无从指控”〔10〕 ,其根源就在于这种间接统治体式格局和草原本位政策。窝阔台时耶律楚材当权,试图改变上述状况,但以失落败了结。直到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建都汉地,改行汉法,并击败其弟阿里不哥的竞争,夺回漠北,才将蒙古国家的统治政策由草原本位变为汉地本位。年夜蒙古国也由此正式酿成了元王朝。
年夜蒙古国半个世纪的草原本位统治,深刻地影响了往后元王朝的历史。首都虽然南迁,但漠北草原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国家政治生涯中据有主要地位。统治集体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农业区域的角度出发看题目问题,草原本位政策的暗影长久笼盖不散。这在很年夜水平上成为元王朝早衰的原因之一(下文还要述及)。但另一方面,年夜蒙古国的统治却对漠北草原社会起到了极端积极的浸染。在蒙古开国前的漠北草原,千余年里平易近族更迭频仍,兴衰无常;而自蒙古开国至今的近千年中,漠北草原上一贯只有蒙古族一个主体平易近族,即使在元朝消亡、蒙古统一政权解体之后亦不破例。这理当说是漠北草原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性转变。
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曾将游牧文化归入“阻滞的文明”的行列,断言游牧社会“根底上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社会”〔11〕 .显然在他看来,游牧社会没有提高、成长,其历史仅仅限于单调的轮回往来来往。从年夜蒙古国竖立前后漠北草原的转变来看,他的这一概念生怕失落之偏颇。在蒙古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漠北草原上先后泛起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平易近族竖立的壮年夜国家或部落联盟。它们虽曾盛极姑且,曾对华夏王朝组成严正威胁,但其政权机关却都是竖立在氏族或部族配合体根柢根底之上。换言之,它们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族机关的血缘外壳,相反却经过过程这种血缘外壳修建起政权,形成一种“部族联友邦家”。〔12〕 这些平易近族在草原上好景不常,未能长久容身,是因为它们作为统治部族,与被其征服的草原诸部族一贯未能成功地融为一体;而融合的不成功,又与其政权的上述特点有极年夜相干。蒙古开国后的情形则有了分歧。年夜蒙古国将漠北草原游牧国家的政治轨制成长到了一个新阶段,不凡是成吉思汗将草原庶民分袂为若干很多若干千户百户,它们取代传统的氏族、部族结构成为新的根底社会机关和国家单元。在千户百户轨制下,氏族配合体慢慢分化,草原上原有各部族不再像畴昔游牧国家治下的被征服部族那样能够连结自己机关的完整和相对自力,它们与统治部族——蒙古渐趋合一,形成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平易近族。〔13〕正因如斯,才有学者称年夜蒙古国为“中世游牧国家”的代表,以区别于此前的“古代游牧国家”;而漠北草原也由此完成了从“低度成长的文明时代”向“经典意义上文明时代”的过渡。〔14〕在考查上述转变时,我们不能纯挚强调成吉思汗所创轨制的浸染,而理当把目光投向年夜蒙古国历史的全过程,甚至此后元王朝对漠北的持续节制。千户百户等轨制的实施最先了草原氏族制溃逃、分歧部族形成配合平易近族认同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假如年夜蒙古国在征服华夏后很快将统治重心南移,假如漠北草原没有连结五十余年的帝国焦点地位,那么草原上部族融合的趋向就概略间断甚至逆转,蒙古就概略成为漠北历史上又一个好景不常的统治平易近族。年夜蒙古国统治的意义,在于蒙古贵族在这段时刻里不只持续平稳、强化了千户百户等新的轨制系统,而且充裕行使了被征服区域的社会成本——包含物质财富、劳动力等——为漠北草原做事,使这一荒远的亚洲腹地进入一个超正常繁荣的黄金时代。波斯史家志费尼在极言其时草原生涯转变幅度后说:“蒙前人的际遇已从赤贫如洗酿成人给家足”〔15〕 .这种持续不变而繁荣的局势,年夜年夜促进了蒙古族消化草原各部族的过程。即使到忽必烈建都汉地往后,因为草原本位政策的残存影响,元朝统治者对漠北依然予以超常的正视,在行政上设宣慰司、行省等机构进行解决,在军事上派年夜量戎行屯驻,在财政上络续给予巨额经费拨赐。终元一代,漠北一贯由中央紧紧节制,与前代王朝(如唐、辽等)治下皋牢束厄窄小、叛服不常的情形判然分歧。在这样一种平稳形势下,漠北的社会结构沿着成吉思汗开创的道路,徐徐发生着改变。元朝虽然在十四世纪下半叶消亡,但漠北已经不会再像匈奴、突厥汗国溃逃后那样泛起新的统治平易近族了。
一些学者用“产业制国家”(Patrimonial State)的概念来注释匈奴、突厥、蒙古等漠北古代游牧帝国的国家结构。切实其实,这一概念颇有助于我们年夜白此类游牧政权的特征,因为它们都具有游牧分封制的配合结构特点,而这种由汗室家眷成员对游牧部众进行朋分统治的体式格局光鲜明显脱胎于草原游牧平易近朋分产业的体式格局。但另一方面,正如姚鼎力所指出,“产业制国家”在它的提出者马克斯。韦伯那里,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漠北游牧分封制国家只应看作其中一类出格形态。〔16〕 现实上,中国古代由北方阿尔泰语系诸平易近族竖立的政权,在其将统治重心移入华夏之前,根底都具备韦伯所称“产业制国家”的前提,如君主的父权制家长权力年夜幅度外延、统治缺乏系统的科层制或权要制、君主小我家政机关扩年夜为政权统治机构,等等。这些“产业制国家”可以凭据它们对君主“产业”的分歧处置责罚体式格局分为两种范例。一类不妨称为“共管型产业制国家”,以东北平原上的女真国家和附塞的拓跋鲜卑、契丹国家为代表。它们对“产业”接纳对照齐集的治理体式格局,并未进行光鲜明显的朋分。其原因概略是因为上述平易近族开国前的运动局限相对狭小,个体家庭尚未完全自力,父系人人眷作为社会、经济实体模仿照旧普及存在。而另一类则可以称作“分封型产业制国家”,以立国漠北的匈奴、突厥、蒙古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竖立者是真正的草原游牧平易近,在他们的社会中,个体经济更为蓬勃,涣散经营的趋向加倍光鲜明显,是以对作为君主“产业”的草原国家也接纳了朋分经营的统治体式格局。匈奴在单于王庭左、右两翼,有二十四年夜部,分封摆布贤王、摆布谷蠡王等同姓“二十四长”。突厥有年夜、小可汗并立之制,小可忸捏又有“设”的分封。蒙古则是由成吉思汗在开国后年夜封诸弟、诸子,以年夜汗直辖的年夜“兀鲁思”(蒙古语公家、国家之意)为焦点,诸弟列于左翼,称“东道诸王”,诸子列于右翼,称“西道诸王”。
从入主华夏后的情形,也可看出上述两类“产业制国家”的光鲜明显区别。第一类政权在竖立汉式王朝后,其“产业制”色彩即显示为君主家眷成员凭借其出格身份直接列入国家治理,出将入相,占有主要职位。第二类的“产业制”显示则完全分歧,最初以君主“家臣”身份泛起的异姓贵族——而不是同姓家眷成员——在往后的王朝历史中饰演了首要脚色。
概略因为在古代草原游牧经济中家眷经营的情形依然残存,同时也是出于维持政权统一以连结对外威势的需要,所谓“分封型产业制国家”的分封并不彻底,用于朋分的仅是一部门“产业”。而帝国的焦点部门仍由君主本人直辖,既属于家眷公产,也是父家长权力的象征。因为本家后辈都已各自被向外分封,所以君主只能依靠异姓贵族来治理这份公产。如匈奴以异姓年夜臣“摆布骨都侯”辅政,突厥则有俟斤、俟利发等早期权要。与匈奴、突厥对比,年夜蒙古国的“公产”部门在国家中所占比重更年夜。《史集》纪录成吉思汗时蒙古戎行共129 000人,其等分封给后辈者仅28 000人,剩下101 000人皆由自己直辖。〔17〕而且分封首要限于草原,新征服的年夜片农耕区域都作为家眷公产,由年夜汗统一派官解决。同时,蒙古的分封局限又更为普遍。除后辈分封外,后来还成长起了姻戚的分封,一些世代与汗室通婚的家眷也获得封地。这样列入治理“公产”的,只剩下那些“家臣”阶级的次等异姓贵族。草原社会行政事务相对简单,是以在根底未据有农耕区域的匈奴、突厥国家中,异姓贵族势力的膨胀并不较着。年夜蒙古国则否则,它不只征服了华夏、中亚等农业假寓区域,后来还进一步成长为汉族模式的年夜一统王???饩透?四切?凹页肌薄??蔚纫煨展笞宄浞掷┱故屏Φ幕?帷?nbsp;成吉思汗开国后,设立年夜断事官(也可札鲁忽赤)处置责罚行政、法令事务,同时扩建自己的卵翼军——怯薛机关,并授予它襄理国务的本能机能。年夜蒙古国时代,宗室、外戚按照“各分地土、共享富贵”的原则,在各自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力。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涯的列入,首要显示为出席诸王年夜会,决意立汗、挞伐等年夜事,日常寻常并不亲身列入年夜蒙古国日常行政事务的治理。而年夜断事官和怯薛成员(首若是其中主管文书的必阇赤)作为年夜汗的良知家臣,正好在后一方面施展侧主要浸染。其中如耶律楚材、忙哥撒儿、孛鲁合等人,都以权重著称。忙哥撒儿任年夜断事官,“有当刑者,辄以法刑之乃入奏,帝(按指蒙哥)无不报可。帝或卧未起,忙哥撒儿入奏事,至帐前扣箭房,帝问何言,即可其奏”。〔18〕这种次等异姓贵族势力膨胀的趋向在往后的元王朝有增无减。忽必烈行用汉法,竖立了一套汉式权要机构。诸王年夜会不常召开,宗室外戚各居封地,养尊处优,与国家日常政务已根底无涉。终元一代,迄今还找不出晓畅的证据能够证实哪一位宗室成员曾任宰相,外戚拜相者也只有寥寥数人。相反由次等异姓贵族组成的怯薛机关,却是高级权要的首要根源。加上皇帝权力欲较弱、不勤政务,“年夜臣权重”遂成为元代历史的一个根底现象。元后期年夜臣燕铁木儿、伯颜接踵擅政,权侔人主,几乎危及孛儿只斤氏的统治。甚至到元朝消亡、蒙古退回漠北往后,异姓贵族的势力依然壮年夜。他们挟持汗室成员,互争雄长,使草原长久处于动荡之中。十五、六世纪之交,达延汗重振汗室权威,再度统一蒙古草原,而且又一次执行了分封。值得注重的是,达延汗虽以规复成吉思汗事迹的口号号召蒙古,但他的分封却与成吉思汗有很年夜分歧,可以说加倍彻底。他并未保留近似成吉思汗“年夜兀鲁思”那样由自己直辖、居中的家眷公产,而是将悉数领地分封为六万户。年夜汗管辖左翼三万户,驻于察哈尔万户境内,到后来只能把握这一个万户,并无力节制全蒙古。达延汗的这种分封体式格局,是不是有惩戒蒙元以来家臣势力膨胀教育的脑子配景呢?对此还可以持续切磋。事实是他这种对照彻底的分封,切实其实担保了其儿女的出格地位,按捺了异姓贵族势力的成长。然而蒙古的政治认同也是以而难以平稳,领主分立,汗权式微,年夜蒙古国的光华最终只成为辽远的历史,概略是达延汗所始料不及的。
三 元朝的汉化迟滞题目问题
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年夜蒙古国竖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作为年夜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年夜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叉的情形下走向消亡的,而元朝则有所分歧。终元一代,根底没有壮年夜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刻的战争,到元朝中期战事已完全搁浅。元朝夭折而亡,首要亡于内忧。因为内部解决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姑且的年夜帝国,过早地溃逃了。内部解决的题目问题原形何在呢?我们曩昔风尚于用“阶级矛盾厉害”、“社会乞助紧要深重”之类情由注释一个朝代的衰亡,元朝也不破例。但这类情由合用于任何朝代,无助于显示各自的出格性,即使正确,也只是表层的阐释。若是我们不知足于此,就必需深切到各朝代的历史事实中探讨其衰亡的具体缘故。对于元朝,生怕需要从文化配景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说,元朝的夭折而亡,首若是亡于统治集体与被统治区域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
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华夏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陶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向。但如具体剖析,它们各自受华文化影响的深浅和疾缓,是年夜有差异的。就元朝而言,它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腹地的北族王朝对比,显得尤为艰难、尤为转弯抹角,可用“迟滞”二字归纳综合。所谓“迟滞”,不是指避免不动,而是指但愿迟缓(相对于其他北族王朝)。年夜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意了蒙古年夜汗对汉地只接纳间接统治,重搜索而轻解决,造成“汉地不治”的局势。忽必烈即位后,革故鼎新,奉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要害的一步。然而忽必烈奉行汉法的方针,从一最先就是不彻底的。跟着政权设置年夜体完整和仪文礼制初步成功,进一步奉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阻滞。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过程,虽在个体题目问题上还有成长,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年夜量劝止社会提高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扯到贵族特权力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获得长久留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裕规复的情形下络续受到新的袭击。凡此各类,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年夜一统王朝。
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切磋的问题。它有多种显示,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裕研究,如平易近族无视政策的奉行等等,兹不赘言。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体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查。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管华文化极端迟缓,他们中的年夜年夜都人始终对汉族区域的典章轨制、脑子文化对照隔膜。这理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首要内容。
蒙古贵族起先崇奉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敬,皇帝亲身从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敬拜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轨制超出孔庙。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减色得多。因为社会文化配景的差异,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系统感应难以年夜白。忽必烈畴前曾对儒学发生一些快乐喜爱,但体味粗浅,后来在理财题目问题上与儒臣发生分例如,感受后者“不识事机”〔19〕 ,与其徐徐疏远。直到元亡前夜,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模仿照旧“酷好佛法”,自称“李师长教师(按指其师傅、儒臣李好文)教我儒书许多年,我不省书中何义,西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20〕 .元朝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儒化稍深,但因具体政治情况制约,都未能有很鸿文为。就整个朝廷而言,可以说儒家脑子始终没有被晓畅树立为治国主导方针,失?了“独尊”的地位。
措辞文字的行使也反映出近似情形。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颁行全国,凡官方文书必用其钞缮,再以当地文字(华文、畏兀儿文等)附之。为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处所上广设蒙古字学进行教授。多量汉待遇获进身之阶,入蒙古字学念书。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偏向已成为汉族社会中并不鲜见的事例。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傍边,形成一种异常有特色的“元代白话”体裁。辽、金、清诸朝都曾成立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哪种文字能对汉族区域发生这么年夜的浸染力。而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却比对其他北族王朝的统治平易近族弱得多。宫廷中首要行使蒙语。史料纪录忽必烈与儒臣许衡的对话情形说:“师长教师每有奏对,则上自择善译者,然后见之。或译者言不逮意,上已融会;或语意不伦,上亦觉其非而正之。”〔21〕可见忽必烈虽有必然水平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这种情形在元朝诸帝中理当是对照有代表性的,也许只有末尾两个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文水平稍高,属于破例。元朝的儒臣们为了向皇帝灌注灌注儒家脑子,不得不将经书、史籍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进讲,破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蒙古、色目年夜臣通华文的,也是少数。清人赵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习华文,即年夜臣中习华文者亦少也”。〔22〕 有的蒙古贵族随处所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从右转而从左转,“见者为笑”。〔23〕作为汉族区域的统治者,对汉语文如斯生疏,其统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与汉化迟滞的特点相联系,元朝的政治系统编制也呈现出光鲜的二元色彩,即所谓“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史学家孟森说:“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轨制,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24〕 所谓“无轨制”,不能年夜白为没有轨制,而理当是指其轨制具有二元性,与汉族王朝传统的典章轨制差距较年夜,概略名同实异。元朝轨制的二元性与辽代南北面官并立的形式分歧,而显示为“蒙汉杂糅”,两种分歧根源的轨制彼此联系,嵌合在统一运转系统傍边。政权主体形式模仿照旧是传统的汉式中央集权统治系统,残存的蒙古旧制则被各自培植在这一系统内部的分歧部位施展浸染。北魏、金、清诸朝轨制都有近似性质,但不如元朝光鲜明显。对于元朝的各类“蒙古旧制”,蒙元史学者年夜都有过对照深切的研究。此处想说的是,元朝一些轨制的拟定和运行,外面看并没有很强的蒙古色彩,但其素质上却仍反映出文化差异的配景。这现实上也是轨制二元性特色的主要显示。
不妨以吏员出职轨制为例。吏员出职是元朝很有特点的一项轨制,在此制之下官、吏彼此行为,吏员成为中下级官员的首要根源。这些人缺乏正统儒家脑子的熏习陶冶,道德概念和文化素质低下,却以尖刻文法相尚,对元朝的政治靡烂和社会矛盾激化负有很年夜责任。曾有一些学者引经据典,将元朝的吏员出职与汉代轨制对比附。实则正这样凡所指出,蒙古统治者在拟定、完美这一轨制时,并没有过多顾及传统汉族社会的有关典制。与其说元朝吏制是汉代轨制的遗存或再生,不如说它是蒙古统治者出格统治意识的渗透,是他们对汉地轨制熟悉不深、汉化不彻底的产物。〔25〕 而作为吏员出职对立面的科举轨制却忽然停废,每当有规复概略时,统治者老是作出对其晦气的选择。规复后,也徒负蜚语,对用道德局没有基本触动。〔26〕统治者在拟定轨制、接纳设施、进行各类选择时,其统治意识会导致决议设计的误差,对历史发生影响,显示出有时性,对此我们曩昔正视不足。事实上,元朝的许多轨制转变,经常并不见得是轨制自身成长(就较年夜历史局限而言)的自然趋向,而首若是因为打上了蒙古贵族统治意识的烙印,需要从文化差异的配景去注释。官制的杂沓烦复、分封制的从头举头、相权的膨胀、处所权力的齐集,粗略都可作如是不雅观。
谈到蒙古贵族对汉地轨制熟悉粗浅隔膜的题目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忽必烈立其孙铁穆耳(成宗)为皇储,授给他“皇太子宝”,武宗因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副手夺位有功,也立他为“皇太子”,后来明宗同样立其弟文宗为皇太子。这在汉地轨制中绝对长短常荒唐谬妄的事,在元朝之所以泛起,就是因为蒙古统治者昧于汉制,错误地将“皇太子”当成了弗成拆卸的皇储平稳专用词。泰定帝为对其母透露表现爱崇,竟然要将皇太后之号升格为“太皇太后”,年夜臣自当力图,指出“与典礼不合”,此事刚刚作罢。〔27〕 汉地传统轨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作为授予功臣重臣的荣宠虚衔。而到元朝(首若是中期),却将它们作为犒赏随意滥授,甚至授予僧侣、宦者、佞幸、匠官,搞得三公“接迹于朝”。仅据仁宗延?五年蒲月的纪录,礼部一次就锻造了太尉、司徒、司空印共二十六枚筹备发表。〔28〕 因为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徐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日常称为“上公”、“三师”的其余三个更高的声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文宗时官修《经世年夜典》,就爽性说“我国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对车载斗量的太尉、司徒、司空则用“或置或否”四字轻轻带过。这一概念转变甚至被明朝所袭用。〔29〕元朝汉化迟滞的原因原形何在?许多中外学者从分歧方面临此作过研究,归纳综合起来,原因首要有三。首先,蒙古在进入华夏畴昔从事对照纯挚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干戈和认识。〔30〕 而拓跋鲜卑在南下前长久附塞栖身,与农业社会有较多干戈(契丹情形亦然),女真(满族)人则很早就最先进行粗放的农业出产。是畴昔者熟悉农业经济的主要性、接管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就要比后者困难过多。第二,北魏等朝代开国后,所干戈独一成系统的提高前辈文化就是华文化。而蒙古开国后,除华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甚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穷困的蒙古统治者来说,华文化并不是举世无双的药方。第三,尽管超出跨越欧亚的蒙古帝国在竖立不久就陷于事实上的盘据,分化出元王朝和四年夜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刻里,元朝在名义上一贯还只是蒙古全国帝国的一部门。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涯中据有主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壮年夜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体。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体仍不能脱节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久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区域的角度出发来看题目问题。这一情形,也是北魏等北族王朝所不具备的。是以,很难将元朝汉化迟滞的责任归罪于忽必?业饶掣龅弁酰??凶鸥?畈愕纳缁嵋蛩亍?nbsp;在这个题目问题谈判行将竣事的时刻,不能不提到元朝名儒许衡,他很早即就此题目问题揭橥过极端令人回味的定见。至元三年(1266),许衡向忽必烈上疏,论说“立国规模”,齐集谈到行用“汉法”的题目问题。其时忽必烈即位已经七年,汉式王朝的框架已初步奠基,国家统治重心的转移亦已完成。但在许衡看来,汉法的奉行依然缺乏久远筹算,“日计有余而月计不足”,“无必然之论”。他说:“必此刻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可见他感受汉法还没有完全执行。更值得注重的是,他对元朝汉化过程的估量相当悲不雅观,感受“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弗成成功”。其原因则是因为“国朝土余旷远,诸平易近相杂,俗既分歧,论难遽定”。“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华夏实历代圣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怫郁,鼓噪其弗成也”。而且灭金往后“宴安闲豫垂三十年,养成尾年夜之势”,加倍年夜了改造难度。是以许衡提出一套安分守纪的方针,“渐之摩之,待以韶华,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弗成变者”。要求忽必烈“深信而苦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惑浮言”,这样才有概略达到“致治之功”。〔31〕 这篇奏疏异常有助于我们认识元初的政治形势和元朝的历史特征。近似的消沉论调,在其他几个北族王朝是很难看到的。
日常而言,作为进入汉地的北方平易近族政权,其统治者都邑在相当长时刻里连结对照强的平易近族意识。这种自身平易近族意识概略会激发文化争执,如北魏的崔浩国史之狱、清朝的强逼剃发和文字狱,都酿成了年夜规模流血事宜,并以统治者一方告捷了结。然而在个体题目问题上文化争执的乖戾水平,并不与文化差异的巨细成正比。相反,这种个体争执愈乖戾,概略声名统治者虚弱自卑、对自身文化缺乏决意信念的心理愈加严正。元朝的情形则否则,其文化政策的自由和宽容颇为现代史学家所羡称,而同时蒙古统治者的平易近族意识现实上又是连结最成功的。元王朝概略是以而早衰,但失落之东隅,收之桑榆,蒙古平易近族也是以而在元亡之后能够长久连结自己的传统,为中华平易近族人人庭历史的成长作出自己的进献。这也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
四 中国历史成长中的元朝
对于在中国历史成长过程中元朝历史地位的评价,是一个在史学界已经谈论许多的话题。总体来看,仿佛有两种分歧的趋向。不专治蒙元史、首要研究其他朝代历史的学者,从经济损坏和人身倚赖相干强化的方面出发,对元朝偏向于否认。〔32〕 而蒙元史专家则较多地强调元朝的积极成分,否决“不凡强调元朝的阴郁面” ,“说元朝一团黑暗,什么都糟得很”。〔33〕 这方面的谈判概略还会持续下去,也许不太概略、也不必然有需要得出完全整齐的概念。切实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积极、颓丧两方面成分都很凸起的朝代。元朝的年夜统一安好易近族融合,对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以及中华平易近族成长史有着深远的积极浸染;元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活跃的中外相干,也对陈旧的中华文明作出了独到的进献。但元朝统治所带来的经济损坏、后收支产相干注入、平易近族榨取与无视等等颓丧影响,也同样弗成低估。正、反两面内容体此刻分歧领域,很难对照孰轻孰重。
其实我们不妨接纳其余一个思虑角度来熟悉元朝,那就是元朝对中国历史成长走向的影响题目问题。北方平易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年夜的南进浪潮,离别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元时代。这两次浪潮卷入平易近族多、冲击规模年夜、持续时刻长,必然水平上都对汉族社会成长的正本趋向有所改变。对于第一次浪潮冲击的效果,田余庆师长教师指出:“从宏不雅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悉数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究竟?结果在北而不在南”。〔34〕 本系学长阎步克教授则形象地称北朝政治款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出口”〔35〕 .现实上,上述概念对注释宋辽金元时代的历史线索也是合用的。从“改变正本趋向”的角度出发,对于这两次冲击理当若何评价呢?此刻对第一次冲击的概念对照整齐,因为此后隋唐盛世的到来,人人普及感受魏晋南北朝的北族南下为中国历史成长注入了生机、活力和新颖血液,应予一定。如接纳同样的逆向考查体式格局来看第二次冲击,评价生怕就会有所分歧。因为金元之前的宋代以物质、精神文明的较着成就著名,而其后的明清两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高度蓬勃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统治。周良霄师长教师在他的《元代史》一书序言中就此有一段精辟论说:“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重年夜历史功勋是一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颓丧方面。它首要的题目问题还不只此日常人人都经常说起的战争损坏与平易近族榨取政策,因为战争的损坏究竟?结果只是在一些区域(如北方区域),平易近族榨取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颓丧浸染的成分。在我们看来,更首要的题目问题还在于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后进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本色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浸染,而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沿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续。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成长过程,影响更为持久和伟年夜。譬如说,世袭的军户和匠户轨制、驱奴轨制、诸王分封轨制、以军户为根柢根底的军事轨制等等。……明代的政治轨制,根底上秉承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轨制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集。从严厉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华夏汉族王朝的政治轨制,到南宋消亡,即陷于中止。至于经济的成长,从两宋到明末形成光鲜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周师长教师这段话申报我们:要想对元朝历史作出对照现实和正确的评价,就理当将它放在更普遍的历史阶段中,不凡是宋、明之间进行考查。由宋到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领域原形发生了哪些转变?我们又应该若何看待这些转变?要想完全治理这个题目问题,还有赖于专家学者的年夜量深切研究。因为宋、明历史史料众多,题目问题头绪复杂,夹在中央的又是中国古代一个出格性最凸起的元朝,是以这一跨时段考查具有相当年夜的难度。但这方面的工作一定是年夜有可为的。例仿佛样作为专制权要制王朝,宋、明两代的政治气氛即有很年夜区别,宋代主宽而明代尚严。宋代是士医生政治的黄金时代,颇有“开明专制”色彩,对政治领域中的各类非理性成分的按捺也对照成功,所谓“为与士医生治全国”〔36〕; 而明代的皇权及其隶属物——太监势力恶性膨胀,“果于戮辱,视士医生若仆隶”〔37〕 .这一转变是历史成长的自然趋向吗?照样完全由有时成分所决意?生怕都不是,其中理当有元朝的影响。在“产业制国家”色彩粘稠的年夜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成长而来的汗权登峰造极。出使蒙古的欧洲传教士加宾尼说:“鞑靼皇帝对于每一小我具有一种惊人的权力。……实足器械都把握在皇帝手中,达到这样一种水平,是以没有一小我胆敢说这是我的或是他的,而是任何器械都是属于皇帝的。……不管皇帝和首级们想获得什么,不管他们想获得若干,他们都取自于他们臣平易近的产业;不只如斯,甚至对于他们臣平易近的人身,他们也在各方面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置责罚。”〔38〕 这种概念一贯连结到元王朝。周良霄师长教师经过过程若干很多若干题目问题的考查指出:“元朝的专制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束厄窄小”,朝廷重臣与皇帝的相干“也就是主奴相干”,“全数这些,都导致皇帝的肃静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轨制的成形无疑有它的影响”。〔39〕 切实其实,从元朝历史来看,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并非有时。明代许多皇帝尽情妄为、我家全国任我为之的野蛮心理,理当来自元朝“产业制国家”的皇权概念。〔40〕因为明初讳言对元制的继续相干,朱元璋又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年夜规模的“创制立法”,元朝对明朝的许多影响、概略说对中国历史成长走向的影响到今日已经不易察觉。但毫无疑问,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概略其浸染力还相当深远。明末脑子家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怜悯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41〕 黄氏身处国破家亡之际,痛定思痛,其历史反思难免言之过甚,但他的话对我们熟悉元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地位是有参考价钱的。元朝的特征,也至少有一部门理当从这方面去考查。
〔1〕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效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平易近出书社, 1972)第二卷,第70页。
〔2〕 K.A.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ociety,Liao (907-1125) (Phil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 , pp.1-32 . 此导言 已有汉译文,收入《辽金契丹女真史译文集》第一辑(吉林文史出书社,1990)。
〔3〕 萧启庆:《近四十年来年夜陆元史研究的回首》,收入作者《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 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4〕《魏书》卷2,《太祖纪》。
〔5〕《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二月。
〔6〕 金朝人梁襄在对照辽、金两代国家本位时说:“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基本在山北 之临潢(按指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本朝皇业基本在山南之燕”。可 为佐证。见《金史》卷96,《梁襄传》。
〔7〕 《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
〔8〕 《元史》卷58,《地舆志一》。
〔9〕 袁桷:《华严寺碑》,《清容居士集》卷25.
〔10〕 许衡:《时务五事》,《鲁斋遗书》卷7.按此语出自许衡一篇散佚奏疏的残文, 《鲁斋遗书》将其附入《时务五事》第五篇“慎微”条下。但如细玩文义,此疏当上于中统 初年,与至元三年所上《时务五事》并非姑且所写。《元文类》卷十三收录《时务五事》, 即无此段文字。乾隆五十五年刊十二卷本《许文正公遗书》卷7则将此文附在至元十七 年所上《更历疏》之后,更误。
〔11〕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平易近出书社汉译本,1966),上册,第205-214页。
〔12〕 参阅姚鼎力:《蒙古高原游牧国家分封制札记(上)》,载南京年夜学元史研究室编《元史及北方平易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1987.12);护雅夫:《突厥的国家结构》,收 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九卷(中华书局,1993)。
〔13〕 在十二、三世纪之交漠北诸多部族中,仅有斡亦剌的蒙古化较为弯曲勉强。它直到元朝消亡 后仍连结较强的自力性,称为瓦剌,长久与蒙古本部争雄。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蒙元统 治的相当长时刻里尚属“林木中庶民”,生涯情况荒僻,与蒙古腹地联系较弱;另一方 面则是因为其首级与成吉思汗家眷结亲,在编组千户时获得帮衬帮衬,原有部族机关留存较 为完整。尽管如斯,它在明清之际仍以漠西蒙古之名见载,最终照样没有脱节蒙古化的 归宿。
〔14〕 护雅夫前揭文;姚鼎力:《塞北游牧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收入张树栋等主编《古代 文明的发源和演进》(南京年夜学出书社,1991)。
〔15〕 志费尼:《全国征服者史》(内蒙前人平易近出书社汉译本,1980),上册,第22-24页。
〔16〕 姚鼎力:《蒙古高原游牧国家分封制札记(上)》,参阅Max Weber,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Oxford univ. press, 1947),pp341-357. 〔17〕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汉译本,1983),第362-384页。 〔18〕 《元史》卷124,《忙哥撒儿传》。
〔19〕 《元史》卷205,《阿合马传》。
〔20〕 权衡:《庚申外史》卷下。
〔21〕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8 ,《左丞许文正公》引耶律有尚《考岁略》。
〔22〕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元诸帝多不习华文”条。
〔23〕 叶子奇:《草木子》卷4下,《杂俎篇》。
〔24〕 孟森:《明清史课本》(中华书局,1981),上册,第29页。
〔25〕 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劳感人事出书社,1987),第137-139页。
〔26〕 姚鼎力:《元朝科举轨制的行废及其社会配景》,载《元史及北方平易近族史研究集刊》第 六期(1982.12)
〔27〕 《元史》卷143,《自当传》。
〔28〕 《元史》卷26,《仁宗纪三》。
〔29〕 《元文类》卷40,《经世年夜典序录。治典。三公》;《明史》卷72,《职官志一》。
〔30〕 吕思勉说:“从来北族之壮年夜,虽由其种人之悍鸷,亦必接近汉族,渐染其文化,乃能 致之。过于朴僿,虽悍鸷,亦不能振起也。”此说概略合用于中国古代年夜部门北方平易近族, 但蒙古仿佛是破例。见吕思勉:《中国平易近族史》(中国年夜百科全书出书社,1987), 第73页。
〔31〕 许衡:《时务五事》,《鲁斋遗书》卷7.
〔32〕 傅筑夫:《中国历史上几回伟年夜的经济波动》,收入作者《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 店,1980)上册;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轨制成长阶段题目问题》,收入作者《求实 集》(天津人平易近出书社,1982)。
〔33〕 韩儒林:《〈元史纲要〉结语》,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 1982)。此文后来作为“序言”载入《元朝史》上册。
〔3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年夜学出书社,1991),第360页。
〔35〕 阎步克:《魏晋南北朝权要政治和轨制。写作草纲》(打印稿)。
〔36〕 文彦博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戊子。
〔37〕 邓之诚语,见其《中华二千年史》(中华书局,1983),卷五上,第12页。
〔38〕 道森 编:《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汉译本,1983),第26-28页。
〔39〕 周良霄等:《元代史》,第470-471页。何兹全师长教师从人平易近对国家人身隶属相干强化的 方面进行剖析,也得出结阐述:“明清的专制主义,是从元朝继续来的,不是从秦汉继 承来的”。见其《中国社会成长史中的元代社会》一文,载《北京师范年夜学学报》1992 年第5期。
〔40〕 题目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明初专制集权的强化是打着“惩元之弊”的旗子进行的。但这与我 们上面的剖析并不矛盾。明初人屡称“宋元宽纵”,实则宋元宽纵的表象不异而本色有 异。宋朝的宽纵可以说是宋初拟定的既定国策,是“为与士医生治全国”脑子在具体政 策上的显示。而元朝的宽纵首要显示出它作为“征服王朝”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法制上 的不健全,并非对臣下锐意宽容。与此相联系,我们还看到尽管元朝皇帝(或蒙古年夜汗) 享有无上的专制权威,但其时的君臣相干并不像明朝那样剑拔弩张。蒙古皇帝有异常强 的“天命”、“神授”自我意识,对作为自己“家臣”的朝廷官员没有太多的疑忌之心; 而元朝官员首要根源于蒙古、色目贵族和汉族胥吏,其政治立场也与富有乖戾的道义原 则和社会义务感的士医生阶级颇为分歧。到明朝,君臣脚色都发生了转变。一面是起自 寒微、心理懦弱的明太祖及其子孙,一面是在长久受到冷后进从头有了用世机遇、跃跃 欲试的士医生,君臣相干趋于重要仿佛可以年夜白。廷杖之制起于金、元,但两朝廷杖年夜;臣之例并不多见,不像明朝动辄棰楚交加,原因理当也在于此。
〔4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