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不论在哪个方面,实际实践要比听别人传授掌握的效果要好,知识是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够被最大限度的接受,这种情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像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通过听和看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能够手脑共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课堂中上将获得知识并总结知识,知识连接,课后练习,整体巩固多方面都由学生主动参与。争取实现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答,然后自行解答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并且加强辅导,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合作,解放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造轻松活跃的数学教学环境
想要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就要提升初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认识,也就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将加强自身的主体能力和价值作为学习目的。为了引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认识,就要创建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增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互动,教师应该和学生互相交流,交流情感,互相探讨知识,了解彼此观点,这也是进一步发挥教师作为引导着,学生作为主导者的学习组织结构的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情感上对学生实行关怀,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只有跟教师达到真正的情感沟通,才愿意面对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依据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从简单轻松的形式入手,切身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事情。不仅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还要关心在学习中的不足与困惑。数学课程本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最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兴趣入手,强化教学质量
(一)初步了解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带领学生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可以通过摘要教材中的关键导语和知识点,以及其所涉及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们深入学习的兴趣。比如提出几个人分东西的例子,或者是工人分组工作的例子以及一项工作不同组别的人完成时间不同的例子引出分工问题计算的知识点,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进而开始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工作。这样通过具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出数学学习内容的例子,能够最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完善的表达出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先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的关键知识点,提出适合课堂结合使用的实例,表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巩固,还加强了数学学科实用性的研究。
(二)实践动手
因为中国教育体制的限制,为了顺应应试教育的考核制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卷面考试成绩的分数,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堵塞思维,发散能力降低,其学习的成绩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在分析一些几何图形,或者进行立体几何教学的时候,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符合题目要求的几何模型,通过手中的实际模具增加了解,深入研究,进而增强学习效果。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实践动手,突破死板教育的弊端,实现多角度共同发展。
(三)加强思考
数学学科是一门锻炼思维的知识科目,考验着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自己初步总结的疑难点。学生要在数学课堂开始之前,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必要的了解。回顾之前的知识点,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并且记录自己理解不够透彻的部分,将疑惑带到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讲。然后在课堂学习中重点听教师讲解这些内容,并且加深思考,最后要在课后对自己不是很理解的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实现巩固理解。
(四)解决问题
面对新的课改要求,里面有很多教学内容老师还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学生也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疑惑,面对本身就具有很深刻的知识体系的数学科目,更是如此。数学学科是要比其他基础学科所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大一些。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多,所关系的知识综合量大,并且数学的学习内容多样丰富,解题方式思维也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在课改之后,数学科目变得更加灵活,需要重点分析。教师和学生要分析新教材,和教学大纲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质疑,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争取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提出再进行解决的问题,其记忆的效果往往会更加深刻。
结论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理论总结出了一些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将传统的更比课堂实现开放性的拓展,要将一般的知识传递转换成知识引导。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研究,开散学习思维,引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兴贵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