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方法:通过对500例输液患儿的抽查,发现86例存在安全问题。结果:针对86例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防范措。结论: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减少输液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医疗纠纷,确保输液安全。
关键词:静脉输液 沟通 护理差错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11-30日500例输液患儿,年龄10个月至3岁,其中男孩259例,女孩241例,平均年龄1.9岁,调查对象中有过敏性紫癜、腹泻、急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等。 2结果 500例小儿输液病人中,有414例(82.8%)一次穿刺成功并顺利输完全过程,有85例(19%)发生渗漏、针头移位滑脱致两次及以上穿刺,一例发生过敏反应(0.2%)。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 护士缺乏责任心,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医嘱的规定调节滴速,而是凭经验在输液卡上填写输液滴速;护士在巡视过程中未认真观察或重新调节输液滴速后没有将更新的滴速填上。因输液速度不当而引起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3.1.2 护士新药知识缺乏,医嘱执行不正确:于新药物更新快,护士与药剂科人员对药物及信息交流少,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认真掌握新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忽视输液速度对药物疗效的影响[1],输液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新药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药物有不同商品名,导致医生对新药的规格、小儿每公斤药剂量不熟悉,致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不合理配伍用药。因新药配伍禁忌对照表目前尚未公布,无法核查,可因两种药物混合后发生反应。 3.1.3 新护士护理经验少,心理素质差,操作技术不过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2] 。一些年轻护士一旦遇到肥胖、危重患儿或家长不合作时,会产生紧张心理。选择穿刺部位不合适、手法不正确、固定不当导致针头移位或者滑脱,造成液体渗漏,导致皮下组织坏死或静脉炎的发生。 3.1.4 患儿由于恐惧、害怕,哭闹,难以配合固定,经常出现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的现象。有的家长照顾方法不正确或穿刺的原因引起局部药液外渗,而导致局部肿胀,造成皮下组织坏死或静脉炎的发生。还有些家长药物知识缺乏,随意调节滴速,忽视输液速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引起不良反应加重现象发生[3]。 3.2防护措施 3.2.1加强护士责任心,树立法制观念,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督制度: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发现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待问题解决后方可执行。 3.2.2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科室成立用药安全小组,建立药物使用安全指引档案,及时收集新药物的相关信息,组织护士学习,护士长不定期进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