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观察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高于依帕司他,但两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甲钴胺
近年来,应用两种西药共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40例,女22例;年龄38~56岁,平均(55.6±8.5)岁,糖尿病病程(10.5±4.5)年。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组标准:①肢体末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针刺样、灼烧样或刀割样疼痛,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膝反射、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②神经电生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 m/s。均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前2周内使用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控制稳定在良好目标,并同时给予饮食和运动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注射500 mg肌内注射,1次/d;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50 mg,口服,1次/d;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观察组31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6.8%;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4.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糖指标变化: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见表1。结果表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 (,mmol/L)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治疗前 空腹血糖-治疗后 餐后2 h血糖-治疗前 餐后2 h血糖-治疗后 观察组 32 14.3±3.2 6.4±1.3 18.6±4.3 9.4±1.0 对照组 32 13.2±2.6 6.4±2.4 18.6±4.1 9.6±1.3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为5%~5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别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损害症状[1]。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但电生理检查往往呈对运动神经
本站的提供的论文数量巨大,所以希望大家多参考研究了解,以便写出更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