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学论文范文
法学论文范文:高校法律教导资源综述
高校法律教导资源综述
| 文章出自:格式网 | 编辑:论文格式范例 | 点击: | 2013-04-10 23:29:06 |

作者:曾鹏 汪燕 单位:三峡大学法学院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良好应用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法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里的说教,更应站在社会的高度,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应本着服务地方的理念,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政治思想好、理论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更好地为地方法治文明建设做贡献。作为高校教师,也应积极转变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地方法治文明建设为高校法学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法治文明的不断发展,既催生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又为法律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在一个法治文明相对发达的地方,才有良好的法律氛围,法律人才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找到合适的平台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高校法律资源服务地方法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法学研究与地方法治建设脱节现象严重(1)法学研究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法学研究也不例外。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法治环境不同,区域性法律问题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法学研究应该扬长避短,着眼于地方特色,从区域问题出发,把学科自身的发展同地方法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法治文明建设服务。以宜昌地区为例,作为水电之都、国家著名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研究的视角应关注地方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立足地方,发挥特长,也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2)法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虽然高等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品或生产力。[1]此类问题同样出现于法学研究领域。毫无疑问,高校应当担当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但目前的做法是,主要以论文的多寡、课题的绝对数量来衡量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却很少考量成果对社会的创新性贡献,导致一些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在法学研究领域,导致了如下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和支持,需要适合地方特色的理论研究来指导地方的法治实践;而另一方面,法学研究与地方发展严重脱节,无法搭建起科研与应用之间互通的桥梁,造成资源的浪费。2.高校法学教育结构与地方法治文明建设协调程度不够(1)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律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专业呈现不断细化的趋势,这固然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高精尖人才,然而也带来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一门与人打交道的科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法学课程多半仅集中于法学学科体系本身,缺乏其它专业知识的拓展,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2)高校法学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化能力培养缺失。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便把考研通过率和司考通过率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一个合格法律人才所应具备的法律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很高的法学理论水平或者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但实际运用操作法律的能力非常低。法治文明建设不仅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法学理论水平,还要求其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依据法律理论处理法律问题,解决法律纠纷,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和谐。3.高校法律资源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程度不高(1)高校法律资源服务地方的平台尚未完全搭建起来。高校是理论人才的集聚地,信息资源丰富,理应为地方建设服务,但往往由于缺乏合适的平台,一些专家学者通常将精力一心放在教书育人上,而忽视了作为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大力建设政治文明,推进法治进程的浪潮中,政府的决策需要法治精神的指导,以体现其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公务人员也需要以法律知识武装自己,在法治的框架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地方法治文明建设。(2)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宣传法制思想方面力度不够。法制宣传的深入开展无疑会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和信心。就现状而言,许多法制宣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组织高校学生参与法制宣传活动,既能锻炼他们的社会交流能力,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为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贡献力量。

利用高校法律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法治文明建设的措施

1.调整法学科研定位,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应“办在地方,服务地方”。作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应始终以地方法治资源为依托、以服务地方法治建设为己任,以法律人的眼光来审视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论证,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宜昌现已进入“全面推进城市升级,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法律协调问题、城市发展与绿色保障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版图扩张与民生保障问题以及移民安置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其消解等等,都需要在法治的语境下寻求治理之术。高校与地方应加强交流合作,突出问题意识,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专家论证等形式为政府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三峡大学已经与地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而必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法学院应以此为平台和契机,对外加强合作交流,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对内狠练基本功,以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要始终以区域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服务宜昌科学发展,自觉服务宜昌法治实践,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为保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应有贡献。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1)激活职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法学是一门基于实践需要的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对实践的要求和对理论的要求同样重要。有专家认为,“由于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脱节,我们的法律实务难以成为专业知识得以生长的温床,书斋里的高头讲章与操作中的章法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因此,法学人才培养计划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地方法学资源,为法学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新教学体制,首先应该拓展教师队伍。主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请进来”,是指聘请社会兼职教师参与法学教学活动。法学教师固然精通法学理论,但往往缺少实践经验。法律院系可以考虑聘请党政部门领导、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或讲座,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走出去”,一是委派教师到党政部门、司法机关挂职锻炼,进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让法学专业教师提高法律实务能力,并能在社会兼职的过程中发现地方法制发展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展开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如安排学生进入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实习,参与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援助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2)开设多样化课程,加强综合能力培养。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在专业设置上具备灵活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以地方人才市场为导向,采取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方式,积极进行科学专业调整改革,形成地方高校法科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在课程设计上,应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开设多类课程为方法,鼓励课外学习为补充,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形成兼具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的法学课程体系。3.加大法制服务力度,丰富法制服务类型(1)为地方政府提供法律咨询,增强地方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咨询被认为是高校为地方服务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法学院聚集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理论功底深厚、职称结构合理、科研能力突出的法律人才团队,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独特的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优良服务。只要地方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一个平台,法学教育者会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才智。在推动宜昌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新型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积极面对,如果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召集各领域的专家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的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则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正当性基础,在法治的框架内作出合理的决定。(2)为地方政府提供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法治文明建设首先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切实落实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只有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带头依法办事,才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提高全社会依法办事的水平。在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摆在公务员队伍面前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只有加强法律学习,树立法律思维,才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运用合法的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地方政府可依托高校法律教育资源,邀请高校资深法学教师定期为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或者进行专题讲座、合作申报科研项目等,并促成法律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3)高校与地方积极加强法制宣传,促成市民知法、懂法、守法。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而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要尊重公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早日实现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法治文明的建设不仅是法治政府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的广泛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增强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法学学生始终是地方法治建设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在注重毕业生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也应该为在读大学生提供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在校大学生这一智力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服务地方。比如,在法治宣传周中组织大型法治宣讲会,对与人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各部门法进行解读,增强市民的法制观念;定期开展送法进社区的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寒暑假时组织大学生下乡挂职锻炼,农村地区法制观念相对落后,既可带去专业的法律知识,又能替村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纠纷。

特别申明:本站不是杂志社,所有论文免费阅读,论文范文,论文格式免费参考,并可代为咨询发表相关事宜,谢谢!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