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东铭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力与吸引力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教育虽不是市场主体,但同样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临着市场的竞争与选择。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正处于由规模向内涵、由数量向质量发展的一个新时期。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比,与其他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还有限,吸引力并不强。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竞争力,难点在提升吸引力,谋求整个职业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已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职教育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困惑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又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还与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密切相关,它兼具有地方性、高等性、试验性、普及性、开放性、市场化等特征。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规模,办出了特色,也确立了自己的一些优势,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好,就业集中在生产管理第一线,“用得上,上手快,沉得下”,受到企业欢迎。但是,高职教育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大,在社会吸引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面临不少困难处境。例如,虽然市场欢迎高技能人才,但高职教育并不受广大家长、学生所欢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认可度很低。虽然高职院校已占我国高校60%以上,各方也重视职业教育,但政府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却不足。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办出了名气,但不少院校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跟不上发展需要。虽然工学结合理念很好,一些企业积极投入到职业教育中,但大多数企业投入教育后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虽然部分地方高校在转型办应用型本科,但总体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被局限在大专,职业教育从低到高的学制学位体系始终无法构建起来,人才通道形成“断头路”。虽然职业院校都在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但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并不突出,一些创新也受到限制,等等。这些事实与现象,使得高职教育竞争力不强,吸引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分析高职教育在竞争力与吸引力方面出现的某些乱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观念与社会偏见存在影响人们的求学选择。许多人就是“重普教、轻职教”,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动手的”就是比“动脑的”低一层次,技能证书不如学历证书,技能型人才不如学科型人才。其次,某些政策影响职教发展。尽管各级政府在口头上都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但在具体的招生、拨款、就业等方面,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普通高教不能同等对待,促进企业办学的具体政策与措施也难以落实,同时职业教育存在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情况,影响了职业教育政策的统一性、整体性。再次,职业内部结构与发展通道还不完善,影响学生的继续发展。高职教育被局限在大专层次,整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许多人也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低层次教育,加之有些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办学模式没有特色,专业设置和布局不合理,与普通高等教育界线不清,“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训条件不足等,也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层次提升。诸如此类,就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不高,竞争无力,吸引力缺乏。
二、抓重点,克难点,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与吸引力
竞争力与吸引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竞争力增强了,吸引力自然也会增长;吸引力提高了,说明受到市场欢迎,竞争力也会高。面向未来,高职院校内外竞争态势不可避免,提升吸引力势在必行。百舸争流,适者生存,全面系统地增强自身竞争力与吸引力,应抓住几个重点。
1.苦练内功,提升高职院校“质量”过硬的办学质量是竞争力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后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出现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许多高职院校是白手起家,或由中专技校、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发展基础并不牢。由于发展太快,一些高职院校教舍不足,“双师”教师欠缺,实训基地少而小,设备陈旧。在办学中,出现过本科的低水平“压缩”或中职的简单“延伸”现象,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一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没有过硬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有强大生命力,在市场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在规模数量高速扩张后,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要花大力气引进人才,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坚决走工学结合之路,开门办学,合作办学;改进管理机制,变简单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适度外延发展,重点抓好内涵发展,练好内功。
2.突出优势,彰显高职办学“特色”越是有独特优势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可以让竞争力如虎添翼。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类型”,不可以照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可以亦步亦趋,千篇一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方向,但每所职业院校又有很强的“个性”与条件,行业背景、经济基础不同,内部的师资、设施、学生等也不同。职业院校必须结合实际,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全新的办学路径,建立符合技能人才成长和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专业教学环境改善,注重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趋势和时代要求,加强学生文化素养与职业品德学习,注重素质提升。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形成特色,建立竞争优势。
3.加大投入,增强职业院校“力量”办学经费有保障,才能使得职业院校良好发展,发展后劲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64倍。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主要是政府。近十年来,总体上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绝对数额上增长较快,但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却在下降。地方政府是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但与普通教育相比,总是区别对待,例如高职、中职生均拨款比普通高校学生相差30%左右,其他如科研经费、专业和课程建设经费等,高职院校基本上比其他高校要低。对原本基础就较薄弱的高职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改革不合理的对高职带有“歧视性”的生均拨款政策,逐步增加其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强化职业院校的标准化配置。同时政府部门要改革招生政策,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各类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机构;把免费中职教育、免费农业职业教育等政策落到实处,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办学。政府的投入与导向政策非常重要,职业院校得到了政府的强有力支持,竞争力吸引力自然会增强。
4.各方联动,拓展工学结合“维度”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行业企业打交道,走工学结合之路,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做强做优的重要推力。目前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理念与实践并不理想,特别是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并不高,工学结合的“维度”不广、不深。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多方联动,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作,构建共同育人平台,特别是要落实相关政策,明确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与其他优惠政策。企业应该认识到自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主动与职业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经济实体,或组建职教集团,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课,在合作中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行业协会要主动搭桥,制订行业标准,引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推介毕业生。职业院校更要主动走出去与企业“联姻”,借助行业企业力量,建教学基地,聘兼职教师,引入投资,合作办学,为企业“量体裁衣”培育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让职业院校办学得到支持与保障,使毕业生就业创业得到保证,增强高职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5.优化结构,树立学生发展“希望”“中职学生有望读到硕士”,这是近年诱人的一句口号。但目前进入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的优秀学生,如果要继续升学并不顺畅,障碍主要有三个环节,即“中高职衔接”、“专升本贯通”、“本硕相连”。第一个环节来看,目前中高职对口招生正在开展单独招生试点,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中职毕业生800万,已有20%升入高职。当然这还不够,还必须再创新,扩大单独招生数量,扩大直升途径,大力提升高职招收中职学生的比例,明确高职院校以招收职校、技校毕业生为主,让中职学生有更好的发展通道。第二、三环节是对接相连的两个通道,解决高职优秀毕业生升本或读硕士甚至博士问题。我国目前公办高职主要定格于大专层次,高职学生如果要升学,就只能进入普通高校读本科或研究生教育,这个转型对之前学的技能知识就是浪费。长远来看,职业院校必须发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是产业升级对更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与家长的希望。我们认为,现在应重点支持优秀高职院校发展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时建立相应的专业学位制度,构架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框架,形成中职-高职-技术性本科-专业硕士与博士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与学科型人才并行互通的另一条人才培养通道。升学道路通畅了,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的发展,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会极大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6.积极宣传,优化整个职教“形象”民众选择教育的集中度、倾向性与意愿,影响因素很多,除前面提到的质量、实力、通道、前景等外,职业教育的形象、声誉、品牌也很重要。良好的形象是职业院校内在本质特征与外在社会影响相结合的产物,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对招生、学生成长、就业创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和竞争力。职业院校应当通过各种活动、各种载体、各种方式将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展示出来,使公众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和信赖,取得信任、理解、宽松、和谐、合作、互助、多赢的发展空间,通过有效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来提高职业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形象塑造与宣传有多方面的手段途径,目前重点应该是:第一,着力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好的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如果人才质量好,受到市场欢迎,则学校受欢迎,形象会优化;反之,则学校受冷落,生源也会不济。第二,优化自身结构与发展通道,这点前面已述。只有建立完整的学制学位体系,上升通道顺畅,才能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职业院校。第三,着力丰富校园文化,彰显职业教育的亲和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品质,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形象塑造和传播。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每所职业院校都要建立清晰的职业教育信念和追求,提升师生精神境界,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职业院校还要认真处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积极应对公众舆论,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主动开展有效的宣传推广和公关活动,这也是建立、巩固良好形象,提升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总之,中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新的发展节点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还要多管齐下,系统推进。国家应在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类型、结构的独立性,加大投入,保证高职的良性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行业企业要积极介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要苦练内功,优化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意形象宣传。可以预见,当各项措施到位,各方共同努力后,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将得到根本改善,竞争力与吸引力将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