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艺术论文 > 电视艺术
电视艺术:广播电视论文: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
广播电视论文: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网 | 编辑:论文范文 | 点击: | 2012-09-01 23:20:36 |

  新闻播音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中,时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把握尤为重要。审美意象是蕴藏于播音作品之内的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座桥梁。对于播音员而言,把握好审美意象、构建好审美意象、传达好审美意象是播好一件作品、传递一种感情和拓展审美空间的关健一步。
  好的电视播音作品通过画面、声音这些介质把新闻的内核、语句的思想和播音员的情感一同传达给观众,向受众传达一种审美意象,赋予有声语言以灵动的生命,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感。
  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一书中指出,有声语言存在于三个空间:生存空间、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这三者中,生存空间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地位重要,是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的基础和源泉;而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则是生存空间的发展和升华。
  作为大众现代传播中的一种有声语言,新闻播音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更注重规范空间的约束和审美空间的创造,特别是审美空间的拓展,能给受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通常来讲,新闻播音语言以规范性为基础,同时要求播音员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播音员应以较好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把握好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和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掌握播音客观的表达规律,从而赋予有声语言灵动的生命,使听者在获得准确的信息的同时,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如2001年福建电视台播出了系列专题,专题深人采访了在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野耗牛”队为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展开艰苦角逐的历程:
  “野耗牛”队每年冬季巡山1个月,夏季巡山3一4个月。队员们说,冬季巡山“冷”,但夏季巡山“苦”。因为夏季道路泥泞,极易陷车。这天早晨,由一辆装载给养的东风卡车打头,野耗牛队进入可可西里,开始了夏季巡山。
  尽管已是仲夏时期,可可西里仍然很少有生命的痕迹。返青不久、稀疏的草丛带着些许枯黄,最绿的草无一例外都是地衣类苔癣。可可西里的路一如可可西里的土地,坦荡、朴实,自天际而来,又向天际而去。这只是无数车轮在草地上轧出的一条轮迹,没有任何交通标志。这种路是对驾车者真正的考验。
  夏天的路尤其险恶,吸饱了雪山融水的草原犹如一张松软的海绵,一脚一个水坑,车辆一旦陷进去,可能十天半月都出不来。
  在专题稿中,这是一段承上启下的段落,讲的是夏季巡山的苦。如果按照语言的逻辑关系用相对平实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充其量就是在规范空间的范围内“自然流畅地”念出来,传播效果一定就会大打折扣。同样的,如果只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上也是不够的,那样播出的稿件会流于形式,而缺少感情。
  要播音员对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深刻的了解,对长期在自然保护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野耗牛队”队员有诚挚的理解,对藏羚羊因盗猎者的猖撅和肆虐从70年代的百万之众锐减到1999年的2万余只的现实有充分的认知;掌握了这些基础的数据和事实的真相,播音员才能在理性的判断之上产生自己的情感好恶,透彻地把握这段文字的情感脉络,并真情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占有稿件,形成审美意象,传递审美感受。
  于是,“很少有生命的痕迹”、“稀疏的草丛带着些许枯黄”、“最绿的草无一例外都是地衣类苔癣”在播音员的脑海中形成了荒凉土地上的最好印证。“很少”、“稀疏”、“无一例外”不再是平淡无奇的字眼,它们的背后是播音员所要传达的一系列联想、想象、理解和情感。接下来,“可可西里的路”、“坦荡、朴实,自天际而来,又向天际而去”、“吸饱了雪山融水的草原犹如一张松软的海绵”……就更能调动起播音员的积极性—广囊的土地上弯曲通向遥远天边的道路,既坦荡又充满了各种挑战,犹如“野耗牛队”所要面对的现实;而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红线,则是队员们那种高尚的精神给播音员带来的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感动。
  这种在理解基础上产生的感受,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升华,是具体而又准确的。清晰的情景在此时化为自己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用生动的语言触动受众的听觉和内心,不但使受众实现信息的有效分享,更能在审美空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此时,传播的效果也达到了最大化。
  那么如何做到在镜头前使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我认为,对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把握尤为重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49节中提到了审美意象:“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在经验看来平淡无味的地方,想象力却给我们提供了欢娱和快乐。
  ……这种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就叫意象。”在这里,审美意象与创作主体提供的想象空间、形象显现构成直接的关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铁城在一次谈话中提及当前观众对电视主持人的接受方式。他说:“以前人们判断一个主持人最关心的是这个主持人漂亮不漂亮,现在的接受规律则发生多元一140一化的变化了。
  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主持人时,大家首先会看看这位主持人的形象是否端庄漂亮;如果不是,再听听她的声音是否悦耳,是否具有表现力;最后感受主持人是否具有自己的个性,用独特的方式巧妙地把整个节目的内涵传达给观众、吸引观众。这是当前主持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展现,同时也反映了善于表达,能够创造审美空间、适时地将审美意象展现给观众的重要性。
  只要成就这一方面,照样可以成为受欢迎的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凤凰早班车》的播音员鲁豫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她在播报新闻时完全脱离文字稿,将一组组新闻吸收消化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接近生活原生态的播报方式来源于生活中最简单的“说”新闻方式—先是知道或获得某些消息,然后再根据大脑中的印象告诉别人,最后就一个或者一系列现象发表感慨和评论。
  这种播报方式富有亲和力,就像一位邻居将她知道的事情真诚而热情地向你娓娓道来,使观众对整个新闻事件有一种相对立体的把握。但是,这种播报方式对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评判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没有新闻画面的情形下,要将所发生的事情准确而生动地传到观众那里,就需要诉诸于良好的审美能力,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又符合事实的审美意象。做到这一点,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而鲁豫正是以她优秀的口才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观众的信任。
  一般认为,审美是指事物引起人们美感的过程。好的播音作品和好的播音员就是向受众传达一种审美意象,他们通过画面、声音这些介质把新闻的内核、语句的思想和播音员的情感一同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观看和聆听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里,审美意象成为蕴藏于播音作品之内的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座桥梁。对于播音员而言,把握好审美意象、构建好审美意象、传达好审美意象是播好一件作品、传递一种感情和拓展审美空间的关键一步。
  2004年n月,福建省举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庆典,福建电视台为此播发了特写(闽山闽水变通途,龙腾虎跃会有时》:今天,随着第一批车队顺利通过,三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至此,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九个设区市全部贯场高速公路,福建从此告别了“闽道更比蜀道难”的历史。深谷架桥梁,大山开隧道,平地起彩虹,天堑变通途。而今贯通全省的高速路犹如一条条彩带,穿越崇山峻岭,跨越大江大河,串起八闽大地上的颗颗明珠。
  福建省的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连绵起伏的山峦遍布境内,影响了各个地市之间的交通,也影响了福建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记得我第一次从北京来福州就深刻体会到福建山特别多,火车速度特别慢,复杂的山地环境成为制约福建发展的一个瓶颈。发展高速公路,变天堑为通途是福建人民多年的愿望,全省高速公路的开通的确是一个大喜讯。在播发这条稿件时,今昔对比使我产生了喜悦和受到鼓舞的情感,于是我重点把握好“彩带般的高速公路”这个审美意象。
  这时,在我的眼前呈现的已不是黑色的公路,而是跨越桥梁、穿越隧道、光华夺目的条条彩带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兴旺富裕的生活和幸福的笑脸。播出时,我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人到每一个段落和语句中,“福建交通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公路带来的平坦和便利”、“出行不再是一种艰辛和忍耐”,一组组文字变成跳跃的情感仿佛让我置身于青山绿树碧水环绕的高速路上。作品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
  审美意象是播音员与受众之间共同的桥梁。
  好的播音员就要善于建立这一桥梁,桥通了,播音员和受众的情感就能相通,双方可以建立互动关系,播音作品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一条情感相通的纽带。我本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稿件:项南同志逝世。项南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福建,为福建办了许多大事好事;福建人民对他感情很深,很多人感激地称呼他“项公”。
  他身上那种为民谋利益、大公无私的情怀深深感染了我,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那天播出这一稿件时,我含着热泪全身心投人,项南同志为民办事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过,整个稿件一气呵成。播完以后,当班的编辑当即告诉我:“播得真好!很有感情!”
  有了审美意象,播音作品就容易在受众心目中树立形象,给受众真实的感受,从而震撼心灵,印象深刻。为此,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审美意象,进行二度创作成为播音员工作的一个关键。
  面对一条条由文字组成的稿件,播音员要仔细领会其中的信息,让每一文字“活起来、站起来”,体会记者编辑在采编稿件时所要传达的讯息内容和审美意象;在二度创作中,播音员要处于一种主动状态,把自己亲身感受的信息和审美意象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受众。在许多着名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谈话中,优美的文字似乎可以说话,稿件中的人物活脱脱地走出来和他们进行对话,文章中的美丽景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这就是我们播音员把握审美意象过程中需要领会的一种艺术通感,要善于对播音作品“意会言传”。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播音员和主持人所要作的就是让“意会”变成“言传”,把稿件内部蕴含的内容和隐藏的思路化为可显现的审美意象展现给广大受众。这正是审美意象的作用所在,也是每一位播音员的功力所在。
  齐越教授1966年2月6日录播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除了当时的社会氛围等因素外,齐越教授对审美意象的再创造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在谈到之所以能播出这样好的效果时,他曾一再强调说:“·····一种集聚在内心的强烈的播讲愿望在胸中奔涌。
  一年前农村生活的体验,穆青同志的报告,帮助我很快就沉浸在通讯描述的情景中,想焦裕禄所想,急焦裕禄所急,流着热泪,几乎是一气呵成录完长达70分钟的通讯。”在这里,情感的因素、生活的经历都让齐越教授拥有创造审美意象的基础条件,使得稿件中的文字在他面前活起来了,站起来了。由此,稿件传递出的审美意象经过他的“深加工”马上获得听众的一致认可,得到极大的共鸣。这篇40年前播出的稿件,今天听起来仍然特有印象,感人至深。
  如果说审美意象是播音员展现给受众的一幅流动的画卷,那么丰富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就是这幅画卷的颜料和彩笔。要发挥审美意象在播音作品中的作用,就应该更深人地体会生活,培养感情,这样才能夯实基础,将无形的“意会”化为有形的“言传”。对于具体的新闻作品来说,播音员对稿件要“吃深吃透”。
  对新闻只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这样的播音会流于肤浅,还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后超越理性认识再转化到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当中,即达到审美意象的层次,在真正意义上占有稿件,产生强烈的美感,使自己的言语表达既准确又生动形象。也只有这样生动的有声语言,才可以一瞬间触动受众的听觉和内心,从而有效实现信息的分享与深层一141一的思想交流。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新闻播音的外在表现手段非常少……新闻传播就是一个将信息不断加工整理的过程,把复杂而又活生生的事实用几个画面和简洁的文字说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作为离观众最近的最后一位新闻加工者,每一位播音员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调动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明白无误地把新闻信息准确传达给受众,并创造出完美的审美意象让新闻更加生动、富有美感。
  与此同时,播音员在创造审美意象时需要一个“度”的把握。审美意象是一个从文学艺术审美引人播音艺术的一个概念,它在新闻播音中的应用离不开新闻的真实性这一大的约束和原则,这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要求。
  在审美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语言时,播音员应当注意要以真事感人,以真情动人,以真趣诱人,以真理服人,让听众在真实的审美意象连接中完成对节目审美的全过程,从中取得认知、思考共鸣和美的享受。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的真实性稍有偏离,就可能影响、削减甚至破坏传播节目的审美价值;因此,新闻播音中审美意象的创造一定要把握“真”这个度,避免审美意象过于饱满而脱离事实,过于干瘪而小于事实。
  播音员审美意象过于完满,超出自然本身,让受众觉得“假”;播音员审美意象过于单薄,小于自然本身,让受众觉得“闷”。为此,很多播音员在二度创作中都十分重视对审美意象的准确把握,尽量把握这个“真实”的度,实现自身审美意象与受众审美意象的最大重合。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一辈的播音员齐越、夏青、方明、铁城等的播音,给人以振奋、以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涣映大国的风度,能调动广大受众的情感,激发整个社会的热情,效果十分良好。
  审美意象在有稿播音中的作用是在播音员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一道共通的桥梁。新闻播音要起到最大的传播效用,播音员就要在二度创作中积极调动自身曾经有过的各种切身体验和“切实感觉”,通过审美意象的传达,把稿件当中的内容更准确地、更具艺术性地传达给受众,做到传、受两者之间审美意象交叉重合的最大化,使得播音成果更加绚丽多彩,更能打动受众的心,并更多地被接受。 

友情提示:写论文不难,难的是选好一个适合的期刊。你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以参考一下哦!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