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化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海英(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0)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定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近几年来,政府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高校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与其他同龄人相比,那些受到过资助的学生的心理更为敏感,精神更为脆弱。可以说,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受助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多个方面,更有甚者出现了人性的扭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1经济困难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1.1自卑心理首先,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贫困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有些“己不如人”的感觉,这些学生从心理上就会觉得“低人一等”。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由于家庭变故而导致求学困难的,这些家庭变故会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缺乏信心。最后,正所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有的学生会在接受捐助后羞于见到老师和同学,变得自卑起来。
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接受资助,不愿向外人吐露自己贫困的真实一面,更无法忍受别人会对自己另眼相看。1.2心理压力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的学生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之后,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以对得起那些帮助他们的人,并应时刻不忘恩人,时刻想着如何报恩,这在无形当中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另外,背负着父母亲人沉甸甸的期望的学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一条好的出路,完成光宗耀祖,改换门面的历史使命。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有不少的受助大学生,存在着这样不正确的思想“:反正那些有钱人的钱自己也花不完”,“他们愿意捐钱,我心安理得接受就是了”。在这种不健康思想的支配下,钱又“得来全不费功夫”,且不必偿还,自然容易滋生一种依赖心理,他们不会去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利用假期勤工俭学,而是一味地依赖别人帮助,从而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2目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1忽视受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关心理测试调查显示,受助学生在人格主体意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欠缺。
人们较多地给予了直接的经济帮助,并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精神贫困,自私自利的意识进一步扩张,没有责任心,缺乏创新能力;自卑感较重,人际关系相对紧张,自我封闭。2.2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学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一系列助学措施,力求解决经济困难生在经济上遭到的难题。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不能彻底解决经济困难生的经济问题,除了资助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受助学生发挥其个体的主动性,毕竟靠外界资助只能是一时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才是长久之计。3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3.1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对受助学生的认识作为一个学生,他在学校中呆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学校的氛围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要想培养受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首先,要提高学校对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在解决其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资助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我们应当与高校人才培养目的结合起来,既要资助困难生完成学业,又要注重提高其素质,关注他们的心理,培养其才干。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