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科论文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的教学实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的教学实例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网 | 编辑:毕业论文 | 点击: | 2014-12-17 11:46:53 |
   如果说课程指的是“应该教什么”,教材指的是“拿什么教”,那么,教学内容指的则是“实际想教什么”。笔者认为,教师研究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应从“文本”“学情”“课堂”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解读文本,根据文本的体式、类型、特点,明确“可以教”的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一篇篇课文中“教什么”“学什么”,或者利用一篇篇课文来“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选文的体式、类型和特点。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初读文本,可感知写的是一棵树的命运,显性线索是时间: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三个不同时期,三幅不同画面。从详略来看,越是接近现时,就写得越详细。关于大树遭伐倒,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撞树,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蚂蚁国的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上述信息,是对文本的外在、表层感知加以连贯得出的,可看做解读的第一层次。
    细细品读,去揣摩作者潜在的“意脉”,可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者表情达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赋予大树以灵性,假定大树是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的,引发大树的自省,以此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大树的品性、情怀和它内心的矛盾冲突,都可以从拟人化的语句中品读出来,作者对于大树的深情也就蕴含于此了。第二种方式是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文中多处写到“据说”,特别是引述清道妇讲述蚂蚁国的故事,借以抒发了作者很多深刻感想——大树与蚂蚁之间是有情有义的。“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蚂蚁国则“来参加树的葬礼”,多么有人情味!反观人类,却是漠然:“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引用“传说”,事情本身奇特,抒发感想也更尽情。
    再读文本,梳理作者的“意脉”,或可认为,本文写的正是文明进程与自然的冲突。早期的大树,“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为人遮阴,引来鸟叫和孩子们的歌声,还为情侣制造浪漫的氛围,多么富有诗意!可是,城市发展的脚步却更迅猛:“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大树“妨碍”了交通,“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最后,难逃被伐的命运。全文就像一首交响曲,开头舒缓、悠扬,中间紧张、激越,结尾低沉、哀婉,发人深省。作者并非要否定现代文明,而是在引起读者的注意: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如何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保留住生活的诗意?
    通过这样一番解读,我们对于《那树》的文本价值或可有更深的体悟。从体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重点应落实在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上,按照孙绍振先生的说法,就是看作者“意脉”的流动和变化。从类型上看,本文可以处置为“例文”。作为例文的《那树》,可以例证散文读写的许多知识,比如,可以作为学习构思立意的例文,可以作为学习如何抒情的例文,也可以作为学习散文语言的例文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把它当做写作的“样本”;或者,有的教师考虑到这是九年级下册的课文,只是把它作为帮助学生梳理散文读写知识的“用件”,这都可以。无论哪种处置,前提和基础都是教师对文本的到位解读。
    二、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需要教”的内容
    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都是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群体已有的学习经验,即学情。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是“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钱梦龙老师在谈到备课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这体现了一种教学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来“配合”教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教师在阅读《那树》一文时,对于文本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比较好理解,但对于“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文本的内涵(比如主题)是什么”,则需要反复研读、推敲,才能理解和感受到。这些地方,也正是学生阅读时感到困难的地方。对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予以重点考虑。     二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一种教学法,我们也可以视之为分析学情的一种方法。要教学《那树》,就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通过圈点批注、写读书笔记等方法,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先写下来。也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预习。比如,设置问题:“这是一棵________的树?”——在作者看来是一棵怎样的树?在司机和乘客看来是一棵怎样的树?在交通专家看来是一棵怎样的树?在清道妇眼中是一棵怎样的树?在黑斗士——蚂蚁心中是一棵怎样的树?你(读者)觉得它是一棵怎样的树……让学生一一写下来。再比如,设置问题:“树的生命有何价值?当树的生命遭遇人的生命,其命运又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一步去阅读文本,启发他们去思考课文的内涵。因为有学生的“先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是怎样的,据此,可以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分析学情,一定要把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那树》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一步步逼近,自然一步步退让,生活的诗意一步步被剥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什么关联?离他们远还是近?关乎他们的心灵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总之,分析学情,“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读懂了的、能读好的,不教;读不懂的、可能读不好的,则作为“教”与“学”的重头戏。
    三、着眼课堂,在“预设——生成——反馈”图式中,确定和调整“实际教”的内容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明确了“哪些内容可以教”;通过分析学情,我们明确了“哪些内容需要教”。但“可以教”“需要教”的内容,是不是都“必须教”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最需要学的东西?这就存在一个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问题。
    整合教学内容的一个原则是“删繁就简”,“设计出牵引教学内容的主问题,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比如,如果把《那树》当做“学习抒情”的例文,则可围绕下列几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展开:(1)阅读全文,想想:题目可否改为《那树》?为什么?(2)本文写了那树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境遇,先找出两个段首关键词,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写蚂蚁国的故事有何用意?为什么要借清道妇之口说出这个故事?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和文章的感情基调。“那”,远指,因为树已不复存在,全文是一棵树的挽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把握“意脉”这个角度去细读文本。第6段段首“但是”、第9段段首“这天”,是文意的转折之处、推进之处。作者的情感是深沉、隐忍的,但也有微妙变化:大致可概括为平和——不安——沉重。第三个问题,是揣摩文本抒情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如何观照自然界的生命、如何表达对树的生命礼赞。这三个问题,均有较好的思考价值,也适合课堂讨论。
    我们知道,预设与生成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也不能简单画大于号或小于号)。要让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效生成,必须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第一种是“积极”现象。比如,有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或者发现了教师没有注意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倾听学生的表达,对他们的见解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出清晰的解答。这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是一种“升格”、完善或者补充。第二种是“消极”现象。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觉得太难,回答不了,讨论不起来。这时,教师不可“跳出来”,以自己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回答,更不可中断学生的讨论。如果这么做,即使教学内容是合宜的,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妥当的做法应该是在“启发”上下功夫。例如,降低问题的难度,设计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作为“脚手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总之,要想处理好课堂上的各种问题,使预设内容有效生成,不仅要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机智,还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对学情的充分掌握。
    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来检验。对此,王荣生教授的建议是:“设计多种形式的、可以即时反馈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学业样本来检验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来探测学生学习的经验,为改善以后的课堂教学寻求切实的落脚点和入手处”。“检验”和“探测”的成效,有赖于作业设计的质量。它至少要回答这么两个问题: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的评价程序是什么?
    根据文本的体式、类型、特点明确“可以教”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需要教”的内容,再通过“预设——生成——反馈”确定和调整“实际教”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之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的活动”。有了这样一套程序,即使对“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设计不甚满意,也可以在“下一篇”的教学中加以改善。研究“教学内容的确立”就是这么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它是语文教师每日必修的“功课”,是打开语文“众妙之门”的“钥匙”。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