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只有电视一种媒体主导人们的生活时,电视与观众之间是一种文化掌控者与服从者的关系。而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信息可以多渠道共享了,受众与电视的关系转变了,不再是掌控者与服从者的关系,而是平等沟通的两个不同职能的角色而已。人们的价值观悄然转变,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更新。而就电视文化的社会审美取向来说,也呈现出“由一元向多元、由单纯教化模式向自主选择的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空间向私人娱乐空间的转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观众通过媒体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也显得十分自然,电视自身也必然会进行着观念的变革,向更深层的互动靠拢。当今时代是注意力经济大发展时期,对于电视传播者来说,意味着要通过与受众对话中的意义挖掘,接近受众,使其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自己的产品上。喻国明曾经说:“‘传播’一词很容易使人以为它是单方面付出的一种行为——像阳光一样,只是给予,没有回收。其实,它一直是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的。
它所回收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产品经济用户选择的重点在功能、服务经济用户选择的重点在价值、体验经济用户选择的重点在意义(即是否符合个人本意)。互动作为传播的意义,就是要促使受众选择自己。因为消费行为是最重要的社会行为,而受众的注意力代表着经济利益。
我国的电视文化研究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要重视对自身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客观的、透明的、现实的。有专家指出,电视节目互动化是广电领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是互联网精神、草根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影响的必然趋势,是电视节目创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神的彻底实践。然而,像许多在中国新兴发展的行业一样,电视互动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新兴的电视互动节目正面临着整个行业的社会信任危机。不可否认,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采用模仿的手段,先模仿再吸收,然后才是运用和发展。电视互动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模仿这个阶段也再所难免,但我们的模仿之风的力度和范围可谓是空前的,从热线电话到短信参与,再到竟猜互动,每个风潮都是席卷而来。打开电视,千篇一律的互动模式充斥着整个电视荧屏。模式化的重灾区首推电视娱乐节目互动中,其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克隆”,即当某一娱乐节目取得成功后,它的游戏形态、表现风格、互动模式都成为同类节目的生产模式。
这些互动形式在刚刚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时,观众的感受是大开眼界,满怀新鲜感并有强烈的参与愿望,但随着大批节目雷同互动纷纷出笼,观众由尝鲜引起的“互动惊喜”陷入“互动疲劳”,久而久之,观众对节目的每个环节都烂熟于心,司空见惯从而失去了互动的热情,对电视媒体失望的同时也在逐渐放弃自己的电视媒体接近权。
小编提示,此条信息值得各位公考朋友参考,所以希望朋友们多了解关注,在职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