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文学的语言大多是农民生活交往中的日常用语,经过不断加工、调适、修饰,使之诙谐幽默,情趣盎然,隐含着农民自发的修辞技巧,但不乏其"俗"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诡异的比喻、离奇的夸张.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实为生动,贴切的比喻使语言有动人的魅力.曲艺文学常用比喻而且诡异,诡异是说雅文学中难以找到,俗文学中常用的比喻,这种比喻一是俗,二是异,但又顺理成章.如现代曲目中王妈妈得了孙子,非常高兴,曲词的语言则是:"王妈妈儿,楞得好像脚趾甲儿,头发卷儿撅上天儿.""楞"是方言,就是喜欢、高兴的意思,但像脚趾甲,就解不通了,群众却明白.再如现代曲目中的比喻:"赵大伯一听合不拢嘴,赵大娘心里好像化冰糖.""化冰糖"是多么甜蜜,一下子把赵大娘想见儿媳妇的内心感受真实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现代曲目的比喻更土更鲜:"这时候从门外进来快二嫂,她说话好像摇铃铛.""摇铃铛"清脆、响亮,突出了快二嫂的性格特点.比喻语言富于形象美和动感美.夸张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但在曲艺中又有所不同,离奇得耐人寻味,精妙得引人发笑.如现代曲目中:"你亲家办法就是多.多少?多得简直没法说,一肚子,两肋巴,脑子里装了一疙瘩,掏出来够你两车拉."再如:"咱俩打个马虎算啥事儿,你瞧你小嘴噘得能拴驴儿."总之,曲艺文学中的比喻夸张俯拾皆是,土腥味十足,所用语言都是农民的口头用语,所用事物都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运用在曲艺中,使曲艺文学的语言幽默风趣,鲜活异常.
铺陈的排比、缜密的顶针.排比是曲艺文学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并且铺陈得尽情,靠演员的嘴皮子功一气道出,吸引观众,是曲艺段子里的亮点,是迎来掌声的地方.传统段子对新媳妇花鞋的描写:前三针儿,后三针儿;左三针儿,右三针儿;顺三针儿,横三针儿;起三针,纳三针儿;紧三针儿,慢三针儿;不紧不慢又三针儿;隔着三针蹦三针儿;鞋尖扎到鞋后跟儿……语言精彩奇妙,令人拍案叫绝.再如现代曲目中亲家母对亲家张老八的招待,显示出农家招待客人的礼节习俗:"炒茄子,拌黄瓜,煎豆腐,调豆芽,凉面条子鸡蛋花,桌子上摆了一扑拉……"排比艺术手法使语言畅达明快,富有节奏感,能把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顶针续麻的艺术手法,更耐人寻味,如传统曲目中对景物的描写:碧云天外天外天,天下美景实可观,关桥以下有龙戏水,水底的鱼鳖难把船翻……字头咬字尾显示出语言的清新、流畅,富有情趣.
除以上修辞手法外,曲艺文学中还常用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同时也不乏赋、兴的艺术手法,如现代曲目中的"鼓子头":"反动军阀阎锡山,文水县里逞凶残……"一开始直述其事,给人以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兴的手法在曲艺文学中也是常用的,如现代曲目的开头:"世上人要是不相交,各人的爱好你猜不着.咱今儿唱一位姚大嫂……"用世人通过相交了解他人的爱好来兴起姚大嫂的养猫爱好,进而塑造姚大嫂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经过调适加工的语言,更加清新、活泼、流畅,真正成为有血有肉的大众化语言.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