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艺文学中常用农民的习惯性语言,这种语言似通不通,不合语法,但恰当地表现出农民的心理文化素质和河南大地的文化积淀.这种习惯语言文人不用,只在民间说唱文学中存在.不合语法的习惯性语言有的是历史遗传下来的群众口头语言,有的是无名作者创造出来的特造语言.
特造语.特造语是曲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上下押韵,意思接近所表达的内容的语言传统段子用的最多,如:"敬德一见事不好,双膝扎跪地流平"(鼓子曲·搬敬德);"双膝扎跪流平地,谢过公主思念情"(鼓子曲·百话赠剑);"张君瑞一见莺莺到,双膝扎跪地尘埃"(鼓子曲·酬简);"哭一声二公婆细听衷肠"(鼓子曲·尽孝完节);"吩咐小玉快看酒,推杯换盏饮刘伶"(鼓子曲·暗饯);"许士林进到南学内,苦坐南学念圣贤"(鼓子曲·塔前寄子)等.
曲艺文学传统段子习惯用语很多,跑得快为"一溜烟"、"来好快"、"如飞快";平地为"流平地"、"地流平";读书为"念圣贤";喝酒为"饮刘伶";人死为"染黄泉".对女子的称呼为"女裙钗"、"女娇娃"、"女花童"……传统段子的习惯用语在语法上是不可解的,但常用,虽不合语法,观众却能心领神会,知道指的是什么.列宁曾经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惯用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复杂现象的本质.特造语即如此,它恰当地表现出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使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倒装语.曲艺文学中的倒装语并非修辞关系,乃是为了韵脚的协和,无论什么唱本,因为要适合口头演唱需上下协韵,随时会产生倒装,这种现象传统段子里有,现代段子也有.如"怕的是惹得俗人启笑唇"(传统曲目鼓子曲·黛玉焚稿);"照着吕布刺喉咽"(传统曲目鼓子曲·风仪停);"我急忙下坡迎上去,夺过扁担肩上放"(三弦书·女货郎).说唱文学为了押韵,不免出现倒装语,倒装语是曲艺文学语言的习惯用法.
省略语.曲艺文学中的唱词,为了上下押韵,还使用省略语的形式.如"说什么西施貂禅女,月里嫦娥下广寒(宫)"(传统曲目鼓子曲·挑帘);"天气晚了,安歇吧,二人双双入红绫(被)"(传统曲目鼓子曲·月下来迟);"恨不能铲尽那天下不平(事)"(鼓子曲·张衡观天)等.
倒装语为了上下协韵,把语言倒置,省略语为了上下协韵而把字省略,在文法修辞上不同,不合语法,但曲艺文学中有这种用法.除特造语、倒装语、省略语外,还有重叠语.重叠语大多是为了绘声或绘景,如脸是"白生生";眉是"弯争争";眼是"虎灵灵",另外"咕咚咚"、"扑楞楞"、"刷啦啦"、"怒冲冲"等,曲艺文学中随处可见,这是俗文学特别具有的情调.
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改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