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贫困生相对数量日益增加。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困难,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阴影,导致“心理贫困”。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如何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建设和谐校园,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 和谐校园 高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扩招、收费和自主择业给一些来自城市或者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带来很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在这个意识形态多元化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过去明显增加,而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承受的压力更大,更容易引发思想道德及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教育工作中给予特殊的关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指明了方向。
目前,高校在资助贫困生的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助困工作过程中,片面强调贫困生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被忽视,导致助学工作效率低下,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高校在助困工作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帮扶,一手抓与经济帮扶相配套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所以,高校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对积极主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和谐校园是一个安定有序、各尽所能的社会缩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能很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他们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反之,就会破坏和谐校园建设。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校内出现的一些现象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吻合。如: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做得不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认真探索,努力研究,深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高校贫困生思想、心理状况分析
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多数学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21%的贫困生经济上的负担,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等心理问题。
(一)思想上自卑、焦虑
自卑是一个人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现,是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而产生担心、紧张的情绪。由于经济困难,家庭无法为贫困生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而他们看到其他同学生活无虑衣食无忧对自己经济上的困难反应强烈,因而常常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给学习生活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强烈的挫折感,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自卑情绪油然而生。据调查显示:25.1%的贫困生常常感到焦虑、自卑;52%的贫困生偶尔会自卑;特困生忧郁症检出率高达51%,其中轻度忧郁症者占35.34%,中度者占12.7%,重度者占3%。既为生活所困又为学习所迫,这使他们思想压力很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强,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精神上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在高手林立,学业优势不明显的高校里,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和学业上的优势消失,有些贫困生则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爱发牢骚,不满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的情绪暴露无遗,对周围都看不惯,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容易引发矛盾。
(二)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起点,也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必然过程。贫困生一般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乐意帮助别人,他们与周边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全是有条件和可能的。但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原因,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他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同学老师的好意帮助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自卑、孤僻使他们表现出异常的闭锁,自己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自我封闭。因此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同时,有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也确实存在对他们的不公平看待,使得他们自尊心受到强烈挫折,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平等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即使是善意的关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认为在日常的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该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受到嘲笑和轻视,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因而采取了回避和退缩的行为方式,造成同学间不能彼此吸引,难以建立友情关系,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环境的形成,同建设和谐校园不相协调,也加剧了他们内向、封闭、孤僻心理的形成。这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社会的机会,阻碍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集体生活中,有一个或几个人不合群,抱有敌对情绪,排斥他人,就会影响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过来,缺乏团结的集体对每个个体会产生直接而明显的消极影响,所以个体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方式会被他人和集体所拒绝。这些都是与建设和谐校园背道而驰。
(三)维护自尊,掩饰自卑
现实的经济压力,生活水平的差距,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使高校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比一般高校学生更多的压力。而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青年期,并未完全成熟和稳定。他们虽然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迫切,从本质上渴望交友、娱乐、沟通,但当这些愿望不能实现时,其中,一部分贫困生能够正视目前的经济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刻苦学习,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缓解目前的经济困难。但是,极少数贫困生,尤其是城市生源贫困生不能正视目前面临的困难,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折;远大的理想、热切的愿望与失望的现实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思想极其复杂,当这些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表现出了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如:往往因为自尊和自尊心的作用,不主动申请特困补助,拒绝、逃避善意的帮助。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去维护自尊,掩饰自卑,有的甚至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脱离班级集体,经常和社会上那些碌碌无为、不务正业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畸形,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学生本人成长,对学校和谐、社会稳定十分不利。所以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和谐校园视角下如何进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为最大限度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校园悲剧,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校应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建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如心理咨询辅导、个人交往训练、就业指导等,告诉他们贫困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上的贫困不等于精神上的贫困,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在想办法解决贫困学生面临的问题;同时, 要开展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机构,效果显著。从家庭的角度来讲:父母应承担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父母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面对生活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逃避,而是努力成为孩子的生活的榜样,同时也为孩子的建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还要因势利导,加强他们对困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受挫能力。
(二)认真落实资助扶持政策,努力做好助困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关系到高校贫困生能否渡过难关和成人成才的大事,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和公正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通力合作,抓紧抓好有关助困工作,确保有关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勤工助学等方式来解决贫困生暂时的生活困难,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认同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安心生活和学习,完成学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些措施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
面对困难和逆境,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一条分水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明白贫困不是罪过,经济贫困与人的品性无关;要让贫困生积极调整心态,理性地认识以下几个问题:1、贫困不是错;2、贫困不可耻;3、贫困不会影响学业的提高;4、贫困可以磨砺意志;5、贫困可以促进心理成熟;6、不要回避和掩盖贫困的事实,要坦然面对贫困,积极应对;7、虽然经济贫困但是我们要充满改变现状的勇气和毅力,相信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自卑和抱怨;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战胜困难。鼓励大学生学会生存,奋力拼搏,走出困境,不断提高技能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尽早摆脱贫困。
(四)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要通过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等培养学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形成凝聚力,培育大学精神。同时,要形成优良的校风,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学风,激励学生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敢干创新的品质,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五)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和谐氛围。
和谐的人际氛围可以给人以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工作和学习。好的人际关系要求大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影响,如内向多疑、自私嫉妒、骄傲自大等,培养起良好的品德,待人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谦和大度,理解包容。同时,大学生要善于处理好同学关系,对待师长不要阿谀奉承、失去自尊,同时又必须尊重师长。
(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实生活中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严于律已,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他们学会诚实守信,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诚信是大学生立身的根本,是一种美德、一种自我约束、一种道德自律。大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做到:诚信自律、做人诚实、做事扎实,以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340期
[2]李汝宾.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徐晨光.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02-16.
[5]钟万林.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和谐”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1)
[作者简介]唐超群 (1979---) 男 广西河池市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辅导员,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