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关于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理解-冷战结束后,非洲自主维和行动有较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1)非统(今非盟)和部分次区域组织的安全机制有所深化,解决争端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2)非洲自主维和行动出现了“两个轮子”并驾齐驱的局面,也即非统与各次区域组织在维护和平方面相互协调与合作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在处理国家内部冲突或相对地区化、低烈度的国家间冲突方面,次区域组织有某种特殊能力,可以弥补联合国、西方大国和非统的某些不足。
(一)冷战时期,非统在调解国家间冲突,协商解决边界和领土争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历史上,长期的殖民统治破坏了非洲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发展,欧洲列强为解决相互间的利益冲突随意就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进行交易,造成了许多遗留问题,成为非洲国家独立后冲突不断的根源之一。1964年,非统设立调解、和解和仲裁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边界不可更改”的决议,强调所有会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并应通过和平方式,完全在非洲范围内解决国家间冲突。非统一贯坚持的维持非洲国家现存边界的立场,为解决非洲国家间的边界冲突提供了基本原则,保证了非洲的总体稳定局面。
冷战时期非洲自主维和行动有如下特点:1.非统是维护非洲和平秩序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非洲次区域组织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以下简称“西共体”)等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关注的领域多为经贸合作而较少涉及安全与防务问题,因此还无力聚合成员国的力量以有效关注本地区的战乱与冲突。(注:冷战时期,西共体在对外防务安排上有初步的尝试,但没有涉及内部国家间和国内冲突的解决问题。西共体于1981年通过了《防务互助议定书》,规定共同体在紧急需要时建立一支干预部队,以帮助成员国反对外来侵略。)2.非统关注的多为国家间冲突和外来势力的干涉,而较少涉及主权国家内部的冲突与动荡。3.冷战期间非洲的冲突大都直接受到美苏等外部势力的操纵,非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二)冷战结束后,非统和部分次区域组织的维和作用与维和功能明显加强。
其一,非统在维和机制的建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非统秘书长萨利姆就建议非统建立一个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外交、政治和法律手段执行和平使命,另一方面在出现冲突时,通过派遣维和部队平息争端(注:建议的主要内容是:(1)扩大秘书长和秘书处在处理冲突中的权力与作用;(2)建立非统首脑会议执行局,由主席一人和代表非洲五大地区的其他代表组成,代表非洲国家元首发挥监督作用和决定军事观察员与维和部队的部署;(3)建立由著名法学家组成的临时仲裁法庭,处理国家间的边界纠纷;(4)建立由非洲各国提供武装人员的维和部队;(5)拨出非统年预算额的5%为“和平基金”,用于非统和各次区域组织开展维和行动的费用。详见夏吉生:《冷战结束后非洲的一个新课题——依靠集体力量解决内部冲突》,载《西亚非洲》,1993年第5期,第27页。)。在萨利姆的建议下,1993年非统第29届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制的宣言》,表示将建立一个专司和平解决非洲内部冲突的机构。这一机构着重强调采取“预防性外交”以防止冲突的发生,同时,在已出现冲突的地区,发挥缔造和维持和平的作用。1996年6月,非统首次讨论建立一支非洲快速反应部队以预防和干预地区突发性冲突的问题。1999年非统第35届首脑会议通过了《阿尔及尔宣言》,把非统优先考虑的重点放在防止和解决内部冲突上,并鼓励次区域性国家组织及地区大国在维护非洲和平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依靠这些机制,非统先后参与调解了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安哥拉、莫桑比克、苏丹和刚果(金)等国的国内冲突,成功地调解了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间的领土争端、埃塞俄比亚和苏丹间的边界纠纷。
非洲联盟(以下简称“非盟”)的成立为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盟于2001年7月宣告成立,并于2002年7月正式取代非统。非盟在其宪章中明确宣布:“认识到冲突是阻碍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把和平、安全、稳定作为非洲发展与统一的先决条件。”(注:Constitutive Act of The African Union,)非盟除了继承非统相关的安全原则(如尊重现有边界、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外,在安全目标和运行原则方面有新的发展。非盟规定的安全目标有:(1)实现非洲国家和人民更广泛的统一与团结;(2)维护成员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3)促进非洲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为此,非盟规定了有关安全方面的运行原则,即:主权平等和相互独立;尊重独立时的边界现状;建立非洲的共同防务政策;在联盟大会同意下通过适当方式和平解决非洲国家间的冲突;成员国间禁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别国内政;成员国间和平共处,共享和平与安全;成员国有权请求联盟干预以恢复国内的和平与安全。非盟是非洲联合自强的新起点,它必将进一步促发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推动非洲自主维和行动深入发展。
其二,次区域组织在平息成员国国内冲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开始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冷战结束后,面对地区冲突特别是国内战乱明显增多的现实,非洲的一些次区域组织积极尝试推动本地区的安全与防务合作,试图靠本地区的集体力量自主解决地区内部冲突。在1989年12月利比里亚爆发内战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迅速做出反应,不仅建立了西共体常设调解委员会对冲突各方进行调解,还建立了一支西非国家维和部队以平息利比里亚国内冲突。在该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下,利比里亚内战最终得以基本控制。此次维和行动是非洲第一次靠次区域组织的集体力量对本地区主权国家内部冲突所采取的行动,也是冷战结束后非洲第一次用新办法解决内部冲突的有益尝试(注:参见罗建波:《西共体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反思》,载《西亚非洲》,2002年第2期,第33页。)。此后,西共体采用这一办法对几内亚比绍内乱(1999年)和塞拉利昂内战(1997~2000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干预。为了赋予共同体解决成员国国内冲突的合法性,西共体在1999年多哥峰会上做出建立一个集冲突预防、控制和解决为一体的地区性和平与安全机制,并对轻型武器的制造、进出口进行严格控制。这样,西共体日益体现出对成员国内部事务的“介入性”(注:Louise Fawcett & Andrew Hurell(eds.),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5,p.3.)
与此同时,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等次区域组织也对本地区内部冲突进行了积极干预,参与调解安哥拉、莫桑比克、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苏丹、刚果(金)、刚果(布)等国的国内冲突,促成科摩罗和平解决因外国雇佣军侵入而酿成的军事威胁,帮助莱索托摆脱因王权更迭引起的政治危机。如今,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正在积极促成刚果(金)和平进程的实现及大湖地区争端的和平解决。
冷战结束后,非洲自主维和行动有较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1)非统(今非盟)和部分次区域组织的安全机制有所深化,解决争端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2)非洲自主维和行动出现了“两个轮子”并驾齐驱的局面,也即非统与各次区域组织在维护和平方面相互协调与合作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在处理国家内部冲突或相对地区化、低烈度的国家间冲突方面,次区域组织有某种特殊能力,可以弥补联合国、西方大国和非统的某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