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一定要把论文修改完美,把错误降到最低,以免退稿。看看人家的论文为什么能发表呢!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对大肠黏液腺癌的诊断价值与病理基础。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8 例大肠黏液腺癌的 CT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结果:单层肠壁增厚 14 例,肠壁增厚伴肠腔内肿块 18 例,伴肠腔外肿块 6 例。 增厚肠壁低密度无强化 5 例,伴小斑片强化 8 例,肠内、外壁轻度强化、中间层为低密度无强化 25 例,肠内外肿块为囊性均匀低密度 10 例,囊性肿块内伴小结节状、斑片状、分隔状轻中度强化 14 例,增厚肠壁及囊性肿块与黏液腺癌分泌大量黏液聚集成黏液湖有关。向周围组织器官浸润,淋巴及远处脏器转移 21 例。 砂粒状钙化 12 例,为大肠黏液腺癌的重要征象。 结论:大肠黏液腺癌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CT 有助于它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但位于特殊部位需要仔细分析,提高术前正确率。
[关键词] 肠肿瘤 ;腺癌 ,粘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
大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黏液腺癌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占 10%~15%[1]。 黏液腺癌易侵袭周围组织结构,腹腔播种及淋巴结转移。 结肠造影、肠镜检查只显示肠腔内改变,而 CT 不仅能显示肠腔内、肠腔壁,而且能显示肠外受浸润的组织结构、 腹腔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大肠黏液腺癌临床病理有文献报道,但 CT 报道甚少。 笔者搜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8 例大肠黏液腺癌的完整 CT资料,探讨其 CT 表现和病理对照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 2005 年 2 月~2009 年 8 月经 CT 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黏液腺癌共 38 例, 其中男 27 例, 女 11例,年龄 25~75 岁,平均 50 岁,其中<45 岁 21 例。 38 例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 36 例,发热 5 例,腹泻 6 例,腹泻便秘交替 3 例、血便 14 例,大便变烂 10 例,大便变细 6 例,大便次数增多 19 例,不全性肠梗阻 6 例,有腹部包块 16 例,直肠指检触及质硬肿块 4 例,病程 5 天至 1 年半不等。6 例术后半年至 3 年进行了随访,肝脏转移 1 例,腹腔、腹膜后淋巴转移及盆腔淋巴结转移 5 例,1 例无复发转移。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立 4 层 Presto 和 16 层 GE 的 BrightSpeed 全身多排螺旋 CT 机。 患者禁食 4~6h,24 例检查前常规口服 1.0%~1.5%非离子型造影剂约 500ml 充盈胃肠道。 去除体表金属异物。 检查前训练患者呼吸,并嘱扫描时吸气后屏气,以避免呼吸运动伪影。 扫描参数:管电压 120kV,管电流 200mAs,准直厚度 4 层×2.5mm 或 16 层×1.25mm,分别重建厚度、重建间隔3.75mm 或 2.5mm。 增强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 (优维先或碘海醇)90~100ml, 注射速率 2.5~3.0ml/s,动脉期(延时 25s)+门脉期 (延时 50s)双期动态行全腹部增强扫描 29 例。 或平扫+增强(延时 60s)盆腔扫描 9 例。
1.3 其它影像检查
B 超检查 15 例 ,结肠造影 25 例 ,另外肠镜检查 38 例 ,其中 3 例肠镜检查失败。
1.4 诊断标准
本文采用 Hamilton 等[2]对黏液腺癌的判断标准:黏液腺癌形态学归类于腺癌,黏蛋白(黏液)占瘤体体积的 50%以上的腺癌。 病理示大片黏液糊中漂浮着小簇状或成堆的癌细胞。 癌细胞小呈多边形,核圆染色深,胞浆少色淡。
2 结果
病变分布:回盲部 9 例、升结肠 10 例、肝曲 1 例、横结肠2 例、脾曲 1 例、乙状结肠 8 例、直肠 7 例。
病变肠管 CT 表现: 单层肠壁增厚 (图 1~3)14 例,占37%;肠壁增厚伴肠腔外肿块 (图 4~6)6 例 ,占 16%;肠壁增厚伴肠腔内肿块(图 7~10)18 例,占 47%。 ①增厚的肠壁长约3~10cm,平均 7cm,肠壁不规则环状或半环状增厚,厚约 1.1~2.3cm,平均 1.7cm,肠壁僵硬 ,舒张度明显低于正常肠管 ,肠腔狭窄 36 例,不狭窄 2 例,病变与正常肠管分界较清,平扫增厚肠壁密度较低,CT 值 28~40HU,增强后或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图 7,8)5 例,伴小斑片状强化(图 9,10)8例,肠内壁、外壁轻度强化、中间层为低密度无强化(图 1~3)25 例。 ②肠腔内或外肿块为圆形 、 椭圆形或分叶状 , 最小3.1cm×3.6cm,最大 6.7cm×9.8cm, 平均 4.5cm×5.2cm, 囊性肿块(图 4~8)10 例,CT 值 20HU,囊性为主伴斑片状、多发小结节实质部分(图 9,10)14 例,CT 值 20~40HU,囊性部分增强前后密度无明显变化,CT 值变化小于 6HU,实性部分呈斑片状、小结节状或分隔状强化(图 10),CT 值增加 25~58HU,无囊壁显示(图 4,5)4 例,薄壁 12 例,较厚壁(图 6)8 例。 ③增厚肠壁及肿块、淋巴结内伴砂粒状钙化灶(图 4,5)12 例。
继发病变近段肠管扩张, 积气、 积液的不全性肠梗阻 6例,其中系膜环绕或分层状包块的肠套叠 2 例。
邻近组织、器官浸润及远处转移:右侧髂腰肌浸润粘连 4例,周围肠系膜、网膜条片状增厚 16 例,腹腔播种 4 例,肝转移 3 例,肺转移 3 例,胰腺转移 1 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5 例。
CT 首诊误诊阑尾脓肿 5 例 ,肠炎 1 例 ,盆腔直肠旁脓肿1 例,肠系膜囊肿 1 例。
手术病理:肿块最大约 8cm×10cm×11cm,最小约 3.5cm×3.8cm×4.5cm,病变肠管范围 4~12cm,大体肿块或增厚肠壁切面呈胶冻状,半透明,部分伴肉色,镜检大量黏液糊伴少量癌细胞或小簇癌细胞。 伴肠管血吸虫病 4 例。
3 讨论
3.1 CT 检查价值
目前大肠癌的影像检查包括气钡双对比结肠造影,纤维结肠镜及 CT 检查等。 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可以较好显示肠片状强化,囊性肿块及淋巴结无强化。 图 6 女,47 岁,直肠上段黏液腺癌。 CT 增强扫描实质期示直肠外囊性肿块,壁厚,伴砂粒状钙化,囊壁强化,直肠壁轻度增厚,周围系膜增厚、模糊。
增强扫描实质期示肠壁中层无强化,内、外层轻度强化。 图 3 男,46 岁,升结肠黏液腺癌。CT 增强扫描实质期示肠壁增厚,厚 1.6cm,中层肠壁明显低密度,内、外层轻度强化。
腔内肿块、形态,肠壁黏膜皱襞破坏情况,肠腔形态,肠壁动态功能。 纤维结肠镜检查能直接显示病灶及进行活检,但比较痛苦,不能通过高度狭窄的病变段或明显弯曲的肠管而检查失败。 前两者只能显示肠腔内情况,不能显示病变肠管周围侵犯范围及转移。 近年来多层螺旋 CT 在大肠癌检查中越来越受临床重视,CT 扫描速度快,禁忌证少,患者痛苦小,密度分辨率高,不受肠管狭窄程度的限制,不仅能观察肠管内、肠壁病变,而且能更好显示肠管外的情况,提供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可弥补纤维结肠镜、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