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对结肠炎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结肠炎患者5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愈情况。结果: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愈17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13例,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对结肠炎治疗有稳定提高的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少,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结肠炎;疗效
在中医学中,结肠炎属于慢性腹痛或慢性腹泻的范畴,主要由于脾胃虚弱、肝气乘脾、肾阳虚衰及瘀阻肠络引起病发。病位为脾胃,与肾脏有较大关联,病性虚实夹杂,本虚标实[1]。脾胃肝脏之气不足,胃肠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出现逆乱及阴阳不和等问题,造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大肠泄泻的临床症状。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采用中医方法对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结肠炎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2~55岁,平均38.6岁;病程1个月~2年。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2~53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规范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次,3次/d,可逐加药量为5 g/d,若病情有所好转可减至1.5 g/d。同时可配以2 g/30 ml盐水灌肠,1次/d。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药煎服。若患者属于肠鸣腹泻、存在不消化物,并脉濡缓,舌淡苔白的脾虚夹湿型病症,则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包括药物:6 g茯苓、3 g人参、2.5 g陈皮、3 g半夏、2 g木香、2.5 g砂仁、2 g甘草、6 g白术。若患者属于腹痛、里急后重或泻下赤白黏冻,并脉滑数,舌红苔黄腻的湿热下注型病症,则使用芍药汤并白头翁汤,包括药物:15 g黄连、9 g大黄、12 g黄柏、15 g白头翁、30 g芍药、6 g槟榔、6 g木香、15 g黄芩、6 g炙甘草、15 g当归、12 g秦皮、5 g肉桂。若患者属于以胸胁胀满疼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且脉弦细,苔薄白的肝气侮脾型病症,则使用逍遥散并痛泻药,包括药物:15 g白芍、15 g柴胡、15 g当归、15 g炒白术、15 g茯苓、6 g薄荷、15 g生姜、8 g陈皮(炒)、6 g炙甘草、10 g防风。若患者属于畏寒,面色白,腰膝酸冷,黎明前常肠鸣腹泻,或滑泻,泻完谷不化物,并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滑的脾肾两虚患者,则使用四神丸,包括药物:15 g肉豆蔻、30 g补骨脂、15 g五味子,30 g吴茱萸。1剂/d,分两次服用;同时配以灌肠治疗,20 g土大黄、20 g生大黄、30 g老鹳草、30 g赤石脂、9 g肉桂、30 g鱼腥草、30 g败酱草、30 g车前草,与2 000 ml水煎成150 ml,1剂/d,做保留灌肠。 1.3 疗效判定[2]:痊愈:临床病症消失,肠黏膜与肠镜检查显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肠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