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系统分析需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城市医疗救助筹资需求界定为:一定条件下,为了保障城市低保居民和低收入居民等救助对象对必需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取和利用,面对救助对象充分利用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家庭支持等各种渠道仍无法解决的疾病经济负担,政府需要并且能够筹集到资金额。同时,以卫生服务需求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医疗救助筹资需求测算模型,制定了五个关键步骤:测量救助对象就医经济风险;通过费用分层和分摊,剔除保险报销费用,计算个人就医经济风险损失额;根据救助对象家庭的就医经济风险临界线,测算出城市医疗救助理想模式的筹资需求;在理想模式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救助方案中设置的起付线、封顶线等,对救助对象实际个人负担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进行合理分层,对救助补助范围内的费用层次进行累计,测算出现实条件下城市医疗救助实际筹资需求综合考虑医疗服务费用增长和救助制度的拓展,实现筹资需求的动态测算。根据城市医疗救助筹资测算模型,按照五个关键步骤,通过对各个步骤的通用公式的推导,建立基于就医经济风险测量技术的筹资需求测算方法,并以重庆市渝北区年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实际卫生服务利用数据为基础,对2010年渝北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调整后,城市医疗救助筹资需求进行了实证测算。在不考虑卫生服务费用增长和救助对象范围扩展的情况下,2010年渝北区城市医疗救助筹资需求为万元(包含政府资助救助对象参保经费440.10万元),救助对象人均筹资约元;考虑费用增长则需筹集资金 1153.巧万元,救助对象人均筹资224.58元,约为2009年医疗救助实际支出的 1.14倍。
在以经济援助为主要救助方式的情况下,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尤其是住院医疗救助的申请和利用是以相应医疗救助服务的利用为前提和基础。根据医疗救助利用的程序,将医疗救助分解为医疗服务利用和救助资格申请两个彼此相对独立又彼此衔接的过程。分别就影响受访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和限制受访居民救助资格申请的相关政策因素对医疗救助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访居民自诉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形式、人均月收入、人均月医疗支出、医疗救助实施期限以及受访居民对医疗救助政策的知晓程度均是影响医疗救助利用的重要因素。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住院医疗救助利用的概率模型,进行贫困居民住院医疗救助利用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访对象自评健康状况、月人均医疗支出、救助政策的知晓程度、住院救助病种范围和住院救助的起付标准等因素对受访居民住院医疗救助的利用均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医疗救助 (MedicalFinanceAssistance)是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政策与技术支持或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因患病而无经济能力治疗的贫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它既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最低层次的制度安排,是保障人群健康权与生存发展权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是现代政府的公共职能,也是国家对公民基本健康权益的直接彰显。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的不断加快,下岗、待业一时之间成为城市最热门的话题,城市贫困的问题迅速凸显出来。由于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城市贫困人口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不断加剧,20仍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城市贫困居民(最低收入组)患病后未能及时就诊,41.58%应该住院而未住院。大量困难群众患病后因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因就医看病而负债累累。困难群众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成为社会最关注、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利,提高困难群众健康水平,作为改善贫困人群健康服务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医疗救助制度化建设被提上了政府工作日程。年11月和2005年3月国家先后出台了和,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城市医疗救助自2005年试点以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县、市、区都建立了制度化的医疗救助,3067.8万城市困难群众纳入了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次的城市贫困居民获得门诊或住院救助服务,医疗救助支出金额累计达到117亿元。医疗救助成为城乡贫困对象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维护基本健康权益的重要制度保障。
评职要发表几篇论文?国家级期刊,还是省级期刊,还是核心期刊,你可以到本站相关栏目下查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