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学论文范文
农学论文范文:农业遗产管护的思索与建议
农业遗产管护的思索与建议
| 文章出自:免费论文 | 编辑:论文格式网 | 点击: | 2013-04-12 21:00:44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全球角度提出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人类遗产的保护战略,并将需要进行保护的人类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种类型。随着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保护的内容逐渐从以文化遗产为主向同时关注自然遗产的方向发展;从只注重单一要素的自然或文化遗产向关注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方向发展;从只注重静态遗产向关注活态遗产的方向发展;从只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向发展;从只重视遗产本身到关注遗产地综合保护的方向发展[12]。与此同时,其他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其他类型的遗产保护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既是遗产保护范围不断扩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科学认识传统农业价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

1农业文化遗产及其面临的问题

1.1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容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正式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对这一概念虽还存在一定争议[5],但其作为一种系统、活态的遗产类型的阐释和内涵的理解日渐清晰。李文华院士认为,“农业文化遗产,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6]。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密不可分。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除提供食品、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78](图1)。工业化以前,农业的功能除提供粮食供给外,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功能,并以此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业功能趋向于单一化,即单纯的食品供给,农业文化遗产渐渐衰落和流失。而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农业功能又开始向多元方向发展。当代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农业功能定位开始呈现多样性,如出现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再次凸显出来。

1.2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理论等在传统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成为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生产系统,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坎儿井、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9],这些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生产系统历经了千年考验,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乃至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同我国的历史文明一样厚重。然而,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与现代文明理念之间表现出的对立和矛盾使农业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流失的严重威胁。另外,随着农业科技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现代耕作技术与养殖技术的采用及现代农机具、农药、化肥等的大量广泛使用,传统古老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同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其他行业,传统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的技能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威胁。同时,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传统的农业物质遗产境遇每况愈下。高效农业在扩大粮食供给的同时,也危及传统农业物质遗产的存在。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取代了更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品种,使其逐渐灭绝;过分使用化学肥料,放弃有机肥,使土壤性状不可持续;滥用农药使害虫抗药性提高,环境遭受污染,益虫大量死亡等等[4]。再者,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文化遗产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常住人口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被称为“386199”部队。与农业相关的民俗、礼仪也缺乏继承,渐渐断代消失。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如生物防治等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因为缺乏传承,加上比较效益低,难以在乡村保留。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尽管保留许多传统的耕作方式,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人们迅速放弃原来的传统,开始大量利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现代农业要素[1012]。

2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农业走向未来的基础,简单地认为它将会被历史永远淘汰,既不符合事物变化的辩证规律,也不符合真正的事实。只有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才能够妥善加以保护和利用,使其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1传统动植物品种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传统动植物品种是经过长期培育而成,但却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各类品种。这些品种多数由于产量较低,被淘汰出商品生产过程,但其本身却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生物单一性所造成的不利局面;二是给未来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自绿色革命以来,由于追求产品数量,畜禽和农作物品种遗传改良的巨大成功和少数高产品种被作为优先目标而大量推广和集约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动植物品种“基因流失”,极大降低了畜禽和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病虫害爆发强度和频率加大等,严重威胁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依靠野生的动物和植物而发明并不断得以发展的,传统的农业品种带有更多的原生基因,具有丰富特性,是未来育种的基因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培育了许多动植物品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需要我们珍惜并保护和利用。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野生稻,其种质资源对水稻育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袁隆平院士正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出超级稻品种。

2.2传统农艺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西方以石油与化学等装备起来的现代农业,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农产品的同时,也带来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污染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传统农业技术有别于近代以来主要通过化学等发展起来的农业技术,主要依靠生物自身的理化作用,能够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不会给环境造成破坏作用。传统农艺的价值在于:一是提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思想理念,对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二是传统农艺注重农业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然生产过程,对替代和减少化肥和农药具有启示;三是传统小农经济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较高,对构建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系统具有借鉴作用。

2.3传统中兽医技术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中兽医技术是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兽医有其独特的认识动物病机与病因理论,并运用独特的方法措施,辅以药物加以治疗,千百年来担负着保障动物安全的作用。近代以来,西方兽医学技术大量引进,但传统兽医技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不仅在检疫检验、传染病防治、普通疫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奇效,还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减少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我国历来善于利用中兽医技术防治畜禽传染病。在研究应用中药治疗家畜传染病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若能将中兽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药剂有效成分的分析,及药理实验和化学合成方面的工作,必将创造更多更好的绿色兽药。中兽医的药方和添加剂大多低毒无害,而且在畜产品中很少残留,因此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前景非常宽广。

2.4传统农业民俗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农业民俗在当前的“三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乡村本身,农业民俗能够对乡村社区本身产生和谐作用,有助于农村地缘共同体的建立;二是服务于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民俗产生于基层的组织活动及社庆过程,其目的是服务于农业生产过程,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农事信仰和祭祀活动,从中也可以看到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传统农业民俗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能够为相互毗邻的人们带来和谐因素,促使社区能够和平共处,从劳动中享受快乐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再者,民俗中存在许多与宗教类似的禁忌行为,这些禁忌有利于保护自然界的稀有物种,同时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例如藏传佛教的“十善法”就对藏区的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十分有利,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此外,近年来乡村农家乐和观光农业活动正在兴起,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最重要的是增加其中的文化含量,特别是要注入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使其具有强烈的文化吸引力。农业旅游要发展必须创新,而创新首先需要继承丰富的民俗文化[13]。

2.5传统农业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传统农业景观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在如今农业文化遗产遗存有限的背景下,将会在遗产地产生直接的效益,尤其是在旅游资源方面具备很高的价值。如广西的龙胜梯田,整个梯田群规模宏大,线条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壮观,不仅对农业生产具备价值,而且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给当地的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再比如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古村落,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构思精巧,文雅脱俗,具备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上远胜于沿海地区富裕村民新建的千篇一律的小洋楼,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文化景观的价值所在。

3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政策选择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农业,但人类对农业始终存在着偏见和轻视。中国依靠世界10%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左右的人口,化肥和农药固然占据很大因素,但归根结底,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优秀农业生产方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未来中国如果想养活更多人口,使人们生活得更好,遗传资源、传统农艺、自然景观等农业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十二五”期间,中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命题,而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需要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同时也应从传统农业中寻找思路和答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农业部门和农业工作者应当以此为指导,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政策选择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相对弱势,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农业文化遗产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政府有责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妥善保护和利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从事传统的农业必须付出高成本,这些成本需要整个社会来消化,因此需要得到额外的支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决于当下农业的政策取向,如果农业依然是以温饱为目标,那么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就会单一。如果农业还需要承担其他功能,那么遗产的价值就会逐渐扩大,政策的取向决定了遗产功能的大小。国外在保护遗产方面的政策导向值得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即提出并开展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使大批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发现、抢救和保护[14]。在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挪威在北极地区修建大型植物种子冷藏库,启动“末日计划”,而英国的“威克赫斯特千年种子银行”已存放了大约3亿粒植物种子。全球政策导向中最明显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等的支持下,开启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试点工作,从而拉开了保护与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序幕。

3.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建议

基于我国“三农”工作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15],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确立农业文化遗产的“以保护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的基本原则和动态保护的思想。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必须像保护和开发不可再生资源一样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地仍然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因此,必须确立“以保护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的原则,实施动态保护的思路,通过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16]。(2)加强机制与制度建设,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与多方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盲目决策和寻租行为,因此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多方参与机制是国际社会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这种机制不仅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当地自身的发展能力。(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地维持各地的本来特色。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相对较少,需要给予特别关注,而在西部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则相对丰富,需要综合保护。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类型,应当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选择的特色模式。(4)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需要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切和谐的因素。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和本质就是和谐。保护传承好这些遗产,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5)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给予实质性扶持和投入。首先应对传统品种给予特别保护。随着我国粮食供给由单纯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更加重要,因此要给予特别扶持,使其在商品生产中立足。其次要对传统农业品牌给予税收优惠。传统农业品牌既是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从两方面加以保护,使之能够在商品生产中占据合理份额。再者,针对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出台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制定政策措施保护稀有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将其打造成区域文化地标。此外,对于利用传统方法耕作和饲养的动植物产品,应在市场上给予充分支持,提高其与普通产品的比较价值。生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