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性格特征分析(文学研究论文)-自从鲁迅先生于1921年发表《阿Q正传》以来,阿Q这个人物就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色彩,他在那个时代代表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广大农民的形象,他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的身上又有中国国民的愚弱性,他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仍在。
自从鲁迅先生于1921年发表《阿Q正传》以来,阿Q这个人物就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色彩,且不论鲁迅为他立传的原由,也不论他最后名为“正传”的经过,在这儿我只是从阿Q本身来谈谈自己浅薄的几点看法。
阿Q性格特征分析。阿Q这个人物之所以有其深远的影响,不是没有任何客观条件的,但他却在更大更广的程度上代表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广大农民,鲁迅曾说过:“我虽然已经试作,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正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1933年他又在《再谈保留》一文中说:“十二年前鲁迅作的《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当时塑造阿Q这一形象是有针对性的,也是为了反映以阿Q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面貌而做的。要了解阿Q的形象首先得从鲁迅的创作动机说起,鲁迅创作《阿Q正传》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当时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鲁迅“遵奉”这个新的“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同窒息人民精神、阻碍人民觉悟的封建意识和洋奴文化进行激烈的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鲁迅更深入的思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在他思想上引起的种种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这在《阿Q正传》有深刻的反映。]阿Q正是在辛亥革命这个大的历史变迁中来到人们面前的。他的性格也是在大的史变动中呈现出来的,在《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阿Q在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变迁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反映出未庄下层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的。
阿Q的生活如此悲惨,地位如此低贱,却麻木落后、不思反抗,反而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把失败当作“优胜”来自欺自慰。阿Q性格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表现在他的盲目的自尊自大。在与别人发生口角时,总是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从不以自己所处的境况贫困而自愧,相反的却盲目的炫耀自己,拿别人不大相信的自己的豪华过去与别人的现在对比,蔑视对方,以达到精神上的自慰自尊。被别人抓住打了嘴巴,却在心里想“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不像样……”然后心满意足的走了,发泄了心中的懊丧,他还恨别人看不起头上的癞疮疤,就用“你还不配……”来反击别人的讥讽,似乎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并依此自豪自满。
其次,表现为他的自轻自贱。被人打后自称“虫豸”并以能和“状元”的“第一个”相并称的“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而得意洋洋了。他还参加赌博——押牌宝,声音最响,赌钱被别人乘机抢去,他感到有些失败的痛苦了,但都自打耳光作贱自己来转败为胜,求得心理上的快慰。
第三,表现为阿Q的惊人的健忘症,受了屈辱,转眼即忘。在他的记忆中,被王胡抓住在墙上碰头是平生第一件屈辱,因为是第一件他有些无可适从。而后又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是他记忆中第二件屈辱,但没大一会儿他“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就随之忘得一干二净。更为可笑又让人笑不出来的是他因为向吴妈“求爱”而遭到赵秀才的毒打,不大一会儿,他的“健忘”又发挥了作用,竟然又寻着吴妈的哭声去看热闹,忘了而且彻底的忘了这事与他有关联。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这种自尊自大、自轻自贱和惊人的“健忘症”使他形成了欺软怕硬、自欺欺人,在强者面前苟且偷生,唯唯是诺。即使认为别人的不正确也不敢说出口,而在弱者面前则逞强欺凌,分不清敌友,看到比自己弱的人总想欺负一下。被假洋鬼子打了就到小尼姑身上发泄他的愤怒,认为假洋鬼子打他是因为她见了小尼姑,却不想她碰到小尼姑是在挨打之后的。被赵太爷逼得失去了生活依靠,却认为是小D抢了他的饭碗,并视小D为仇人了,见了小D自然“迎上去”与之进行“龙虎斗”的恶战。想革命,却去投靠假洋鬼子,直到最后,被反动派当作“惩一敬百”的对象判了死刑,还浑然不知得认了罪,并为自己画圈画得不圆而深感惭愧,以孙子才画得圆来自慰,至死也未改他的那一贯做法,带有精神上的胜利走向了死亡,真是可悲又可叹!
除了精神胜利法以外,阿Q身上还有许多“合乎圣经贤传”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如重视“男女之大防”,害怕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还知道“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对一切不合传统的事物总是看不惯等,甚至对“革命党”“深恶痛绝”,认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这无疑很可笑的将自己放在了统治阶级一边。
阿Q的性格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积极因素,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地下,决定了他有革命要求,这也正是作者将阿Q民主革命风景中加以考察的原由。当辛亥革命到来时,阿Q也有作革命党的要求,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5]因为他用度窘,很有不平,更多的是他看到举人老爷、未庄男女的害怕神情后,对革命突然很“神往”了。当然,他的革命意识是幼稚可笑的,不过想象得到些“元宝、洋钱”之类的东西,和“喜欢谁就是谁”的占有,以及“想杀谁就杀谁”的快意的报复,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都反映了农民要求改变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可惜,辛亥革命没有把以阿Q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致使阿Q的革命热情也被封建统治者无情的扑灭了,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作品选注443页。
[2]鲁迅作品卷注,447页。
[3]鲁迅:阿Q正传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