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学生要使用教学用具,通过人人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增强表现音乐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使用教具,使之与教学巧妙地结合,既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又符合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因此,教具的使用与开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提高审美能力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同样,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小螺号》时,针对山区孩子没去过海边的情况,制作了音频、视频的教具。音频的有:童声版和成人版演唱,黑鸭子组合唱;视频的有:吹奏小螺号、宽阔的海面、浪花、飞翔的海鸥,沙滩上的贝壳、螃蟹等。学生被悦耳的歌声和形象地图片深深地吸引着,从而投入地学唱,感受到了大海的壮美。丰富的音响资料,精美的图片,都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感知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不断得到发展,促进了音乐美的创造,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完善音乐思维
学生的音乐发展是有顺序性的,音乐思维的发展也是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每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和艺术美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
来看《音的强弱》教学实录片段:教师在音乐教室的四周摆放了很多东西,有饮料瓶、筷子、盆子、黄豆、沙子、塑料袋、纸等。
师:同学们,在你们身边放了很多东西,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生:能。
师:比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们顿时忙碌起来,有的往饮料瓶里装上黄豆或沙子,使劲地摇,有的用筷子敲打盆子,有的把饮料瓶往凳子上敲,有的把塑料袋揉出声响,有的用嘴吹纸,有的把黄豆放在盆里来回晃动;有的往塑料袋里吹足了气,扎紧袋口,使劲一踩,“啪”……花样还真不少。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适时地进行指导。)
师:这些物品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大。
师:这说明声音有强弱之分。你能用这些物品发出的声音来表现音的强弱吗?
生:能。(一学生说用筷子敲打盆子的声音强,用筷子敲打筷子的声音弱;一学生说装进沙子的饮料瓶发出的声音比装进黄豆的饮料瓶发出的声音弱……)
师:那么,我们试着用这些东西来做一些沙球好吗?
(教师指导学生将沙子和黄豆装进饮料瓶。)
师:沙球做好了,现在我们用自己做的沙球来讲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讲一个下雨的故事好吗?
师(启发学生):小雨“哗哗哗哗”……又该用哪个呢(装黄豆的)
(故事开始了:天阴沉沉的,下起了蒙蒙细雨,慢慢地雨越下越大,田野里,山川上,小河里,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雨慢慢地小了,渐渐地停下来了,天边出现了一道七彩的桥。)
(学生们双手控制着沙球,“沙沙……哗啦哗啦……沙沙沙沙”,多美妙呀!多开心呀!)
学生能对所听到的声音进行充分全面的感知,这种能力对日后音乐敏感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逐渐形成音乐感受力的重要基础;能够用身边物品发出的声音表现内心的感觉,也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音乐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各种活动,适当地设计安排教具的操作活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其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并满足其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如一位教师在教唱《春天在哪里》时,将节奏写在卡片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再挑出几条与歌曲节奏吻合的进行拍读。
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进行试读、试拍,虽然难度增加了,但在好奇、好胜心理驱使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试一试。在读、拍的过程中,虽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在老师和其它同学的帮助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的快乐就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最好动力。
四、培养创新意识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良好的教育时机,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教科书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有位老师这样设计《阿细跳月》的教学环节。先教全班学生学“跳月”的基本动作,然后提示学生自己随音乐创编热闹场面的动作。老师拿出教学用具,就是一堆用柴捆成的火,柴的上面用红布包着,如同燃烧正旺的篝火。学生看到“篝火”后,兴趣大增,大胆创编动作:有的双手在头上晃动,有的扭动腰部,有的随音乐“喔喔”的喊起来,还有的几个伙伴手拉手跳起来。学生尽情表现了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模仿自己的动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增强合作意识
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交流是在音乐活动中完成的。几乎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通过群体性的合作来展开的,它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借助教具,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既发展了个人技能,又牢牢树立了群体的和谐意识。当学生会唱壮族民歌《棒棒舞》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易教具为歌曲伴奏。筷子、小棒、铅笔、钢笔等都可以用上。老师、学生合作,敲击的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声音的,第一至四小节,全班齐敲XX 0 XX 0 节奏,第五、六小节按歌词节奏敲强音,第七、八小节敲弱音;表现动作的,有时在头上、胸前敲,有时在身体左、右敲;有时站、蹲着敲。学生在相互合作敲击的过程中,既要表现好自己的角色,又要配合好其他同学的敲击,无意中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加强了人际间的交往。
在音乐课堂上使用教具能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