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热”对高职艺术生源的影响
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美术考生约有3.1万人,音乐考生7458人;2011年美术考生约有3.7万人,音乐考生8523人,2012年美术考生4.4万人,音乐考生1.2万人,艺术考生逐年增多。由于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比普通文理科类低得多,不少家长、学生都把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看成是上大学(高校)的捷径,也不考虑该艺术专业是否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是否对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真正感兴趣,只是把艺术类高考当成谋取文凭的途径,更有甚者把从事演艺事业当明星视为转变命运的捷径。而在这背后,许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大搞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班。
不少按文化成绩只能读普通文理科类大专的学生,面对高考选择“半路出家”,将大量的财力精力投入到艺考(艺术专业考试)培训中,临时突击,进行魔鬼训练,只是为了一个本科文凭,并非真正喜欢艺术。铁定了心学艺术的学生,则一味反复操练技巧,应试专业技巧精湛,但缺乏艺术基础教育,由于长期注重专业训练,文化成绩相对比较弱,能上本科的人不多。
尽管“投奔”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的学生中也有文化成绩优秀、真心喜欢艺术的,他们热爱艺术、享受艺术,怀着“艺术梦”而来,但此部分学生数量比较少,一般都被艺术本科所录取。
“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热”为艺术高职的发展带来充足的生源,但受限于大专层次,所录取的学生有比较明显的偏科现象,要么专业好一点要么文化好一点,还有一部分是专业和文化成绩都没有优势,考生整体水平一般。以广东省的公办艺术高职所录取的学生为例,整体素质大概处于全省艺术考生的中等或偏上的水平。
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将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增长,就业需求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剧“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热”,未来几年,艺术生源还是比较充足。
二、高职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仍有待提高
过去在扩招的背景下,主管部门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跟不上在校生规模增长幅度,生均经费下降。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高校的硬件设施也必须大步跟进。为此,不少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建,掀起高校基建热。
高校的基建热,导致了很多高校背上巨额债务。为此,高校又不得不继续扩招,通过增加学费收入提前还贷。虽然艺术类的教学成本比较大,但学费收入也比普通文理科类专业要高得多,因此各高校在扩招的背景下,加大了艺术类招生力度,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就增加500个美术类计划。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许多高校办学条件日趋紧张,学生的容量已超过了规定的标准,生师比偏高(即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师资以及教学质量却没法及时跟上。
在过去的十年间,高等艺术教育呈现院校多、专业多、学生多的“三多”特点,然而师资力量却未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艺术教育师资水平仍是目前艺术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毕业生就业率和薪酬有所下降
高校扩招后,随着入学条件的放宽,也带来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高校)毕业生的供求体系,造成了大学(高校)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最近几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对于高职艺术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况要好一点。“艺考(艺术专业考试)热”以及文化大发展都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毕业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创业,开办个人工作室。但每年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从事相关的艺术工作,薪酬待遇偏低。
(三)人事制度及收入分配改革
2012年,国家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把高校划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并逐渐完成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扩大实施绩效工资。通过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求实现从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其中首要的就是要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变革。通过合理规划、严格制度,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人事聘任制度的能高能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事业单位改革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局面,但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现今大多数高校的薪酬水平,仍然无法吸引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社会精英和其他行业的人才从事高等教育,高校的师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四)艺术教学仍在固定的命题和教案下完成固定的作业
意识形态的理论课程占较大比重,专业实践课偏少,工学结合和产学结合尚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制约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要发展壮大,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人员编制的配备
公办高职院校要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做好高校自身定位,适时申请立项,多争取国家财政或主管部门下拨专项资金,加速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例如争取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立项、省级示范性性高职学院立项、对于艺术高职院校还可以借助文化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弘扬民间艺术等政策支援,积极申请相关项目立项,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对于综合性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发展壮大,除了做好相关艺术系部的定位外,系部还要积极配合学院的发展,合理调配现有的校内资源,积极申请特色专业或者重点建设专业等立项,力争做大做强。
(二)办学性质决定学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收费标准比较高,平均每年的新生报到率都比公办院校至少低10%-20%左右,学生报考率也相对低一些。
(三)院校地理位置决定考生报考率
考生报考具有地理流动性,一般规律为由二、三级城市向一线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例如每年广东省内的地级市高职院校学生报考率都明显低于地处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高职院校。
四、因材施教,充分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发展高职艺术职业化教育
因材施教包括2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分班教学,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做好相关的职业化技能培养;二是院校要根据现有的资源,做好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借助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总之,师资和学生要人尽其才,设备要物尽其用,合理地利用社会的现有资源,合理地减轻高职院校的培养成本。
艺术教育是培养能产生艺术作品的人才。艺术作品是个人和社会,和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之间同时发生多种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艺术需要天分才能发展与创新,只有具备了复合型知识才可能有创造力。但如今的高考制度和艺术应试化培养模式,对于高职艺术教育并不是好事,高职院校无法录取真正有天分的学生。目前院校只能通过大一时期的强化技能培养,从中发现少量真正喜欢艺术、稍有艺术感的学生。但3年的培养时间太短了,学生稍有成绩就要毕业离校。对于大多数素质一般的学生,只能通过强化技能训练,让他们掌握一些职业技巧和技能,然后走入社会,缺点是体现不出专业功底。
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培养效果最好的是五年一贯制,从初中毕业生中寻找艺术苗子,特别是舞蹈专业、音乐表演和编创等专业,5年的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专业可塑性比较强,毕业生专业素质比较好,缺点是培养成本比较高,生源不稳定,大多数学生进校时是一张白纸。例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五年一贯制单招,每年广东省内大概有3千左右初中毕业生报考。
“工学结合和产学结合,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现今高职教育的一大主题,然而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来说,还是处于一个探索阶段,通过校办企业来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目前还不太现实。在校内建设大量的实训室,高投入,买入大量的实训器材,教学条件改善了,但学生还是处于自我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当中,依然无法获取真正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演艺类的专业,舞台表演经验才是最好的实训培养方式。其实实训室以及器材够用就可以。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局面。大学(高校)2年进行基础训练和技能培养,第3年学生到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习,获取实践经验。例如动漫专业,前2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操练,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请企业的行业代表进行面授教学。第3年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动漫设计与后期加工处理实习,获取经验。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既可以部分解决师资问题又可以减省实训投入成本,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取行业一线工作经验。以现今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一线行业代表很少愿意到高校任职,况且这些行业代表一旦脱离了行业到高校任教,时间一长就没有实际意义了。校企合作既帮助企业培养了一线的技术人员,节约了劳动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五、展望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传媒业将会迎来辉煌的明天,如果高职艺术教育顺着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相关的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共寻发展之路,那将是双赢局面。希望高职院校能做好自身的发展定位,充分利用自己可掌握的资源,合理调配,积极配合国家政策适时申请立项,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