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唐旭洪 苏春寿 祝美珍 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中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
缺血性中风是各种原因引起脑内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软化,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斜、偏身麻木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当今诸多学者多从瘀、痰、热、毒等方面论治缺血性中风并收到一定的疗效,但临床用药仍较容易忽视年高肾亏、阴虚脉涩为缺血性中风缠绵难愈甚至复发再中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滋阴活血防治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性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开阔临床诊疗思路。
1阴虚脉涩是缺血性中风的始动因素
张景岳著《景岳全书•非风》一书,书中所述的非风,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该经云:“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认为阴血亏虚、脉道失充、血行不利、涩滞不畅,可导致瘀血阻滞。而五志过极、过食辛辣、饮酒过量、阴液受劫、思虑过度、营阴暗耗、久病耗伤阴液等均可造成津液、营阴、精血的亏耗。津液不足,血液相对黏滞,运行不畅而生瘀血,津病及血,除表面津枯血燥的病理外,还可因水液过多停留于组织间隙,阻滞经脉的正常流通,影响津血之间的正常代谢,出现血行瘀阻。再者,气为血帅,阴血同源,阴虚不能充养气血,可导致气血亏虚。如《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津能化气,所以津液不足也是导致气虚的重要原因。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液在脉道内运行不畅,则可留滞而为瘀血。瘀血形成后血流缓慢,全身各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血液及津液的滋养,久之又可形成阴虚之证,阴虚和瘀血可互为因果。若阴液亏虚,脉道失于濡润,日久血脉干涩僵枯,则失其柔润滑利之态,终发为瘀滞;瘀阻脑络、清窍失养则发为中风。
2消渴致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表明[1],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较血糖正常者高出3.7~8.2倍。而国内研究则表明[2],糖尿病使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增加2.6倍,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中医学认为,阴虚是导致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因素,而消渴的基本病机则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津亏则血燥,血脉失其濡润则枯涩致瘀。热灼津耗,亦可血黏成瘀;或阴津不足,而燥热内炽、灼液成痰、痰阻经络为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瘀阻脑络、脑络失养则发为中风。《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明确提出消渴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日久,脉道失充,血行不利,涩滞不畅,可致血瘀。当代学者方建安认为[3],糖尿病性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其病机是阴虚内热、久伤气血、脉络瘀滞而成。他以川芎、当归、山茱萸、葛根、玄参、地龙、牛膝、僵蚕各10g、生地黄15g、水蛭粉、全蝎粉各5g为基本方,组成滋阴活血汤并随症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87例,获得总有效率90.8%的结果,说明消渴致瘀可致中风,进一步阐释了阴津不足发为消渴,进而导致瘀阻脉络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3阴虚致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内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叶天士亦云:“高年五液皆少,不主涵木”,加之烦劳操持,阴血暗耗。而肝为将军之官,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能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使亢而化风。而肝肾阴亏、津液不足、阴不制阳,从而形成了阴虚内热的病理状态,而虚热灼津,津液更为之耗损,使血液黏滞、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脑脉痹阻形成中风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也有“阴虚必血滞”及“血尤舟也,津液者水也”一说。血脉滑利为血行流畅的重要条件,人身之脉络需赖阴液的濡润滋养,才能呈血脉滑利、舒卷自如、血行畅达之态,如血脉中阴津不足则有“无水舟停”之虞。在临证过程中,祝美珍教授发现中风患者往往具有如下临床特点:平素头晕、目眩、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足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或黄、脉弦细数,辨证为阴虚脉涩、脑络瘀滞而致中风。对此,吾师常选用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以滋阴潜阳、活血息风通络,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4~6],镇肝息风汤加减在治疗中风后舞蹈病、睡眠颠倒和头痛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此皆因“肝肾阴虚致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4滋阴活血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策略
关于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古代医家多重视滋阴活血,如《景岳全书•非风》云:“凡非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只当养血以除燥,则真阴复而假风自散矣。”而《冯氏锦囊秘录•卷一》亦说:“中风一症,多由肝阴不足,肾水有亏,虚火上乘,无故卒倒,筋骨无养,偏枯不遂,故滋肾养肝,治本之至要。”滋补肝肾可使肾精得充,肝血濡涵,则肝木柔驯,无阳亢之风,津液充足,水助舟行,瘀去血行。而养阴药本身就有消散瘀结、促进血行的作用,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性味甘寒的养阴药,如玄参能“通小便血滞”(《本草纲目》),“直走血分而通血脉”(《本草正义》)。《本经》曰:生地有“逐血痹”之功,而麦冬“主心腹结气”,《神农本草经》还记载芍药有“除血痹”之功效[7]。实验证明,滋阴法在血瘀证治疗中具有濡润脉管、利于血行、滋补阴液、增水行血、养阴扶正、消除瘀结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8],何首乌等滋阴养血药有降低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王陆军等研究发现[9],以生地、石斛、麦冬、玄参等为主药组成的养阴生津方能有效地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降低培养液中自由基的浓度,提高SOD的含量,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而活血化瘀方则能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具有明显改善微循环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段春艳等[10]研究也表明,滋阴活血解毒方能较好地降低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8、TNF-α的含量,减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脑缺血所致的脑损伤。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的脉络宁注射液是由玄参、石斛、牛膝等药制成,具有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的功效。研究表明[11,12],该药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提高组织和器官抗缺血缺氧能力及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另一种常用中成药“丹灯通脑软胶囊”的主要成分为丹参、葛根、灯盏细辛、川芎,具有滋阴活血、祛风通络的功能,临床应用效果亦较为理想。荆胜国等[13]用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42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2.9%的良好疗效。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多端,阴虚血瘀是其病机关键。滋阴活血法养阴生津以扶正气,活血化瘀以祛病邪,可改善血液浓、黏、凝聚状态,加速血液的运行,从而使清窍复得濡润、脑脉复得通畅,进一步发挥其抗炎、消栓的功能,从而较好地打破阴虚-血瘀-炎症-血栓的恶性循环。因此,滋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策略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