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牛津双解词典》里,视错觉即“optical illusion”, 是利用构图使人类视觉系统混乱而造成的一种错觉假象。在艺术史上,涌现出种类繁多的突出时空观构图的视错觉艺术作品。例如画家埃舍尔和达利创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以试图制造视觉错觉和假象为目标,达到迷惑观众的眼睛并使观者被自己的视觉所欺骗而对画面产生错觉为目的。如何利用画面构图在限定的场景中实现让观众产生视觉系统失误的假象和使三维动画中的时空表现得更加诡异魔幻,是导演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埃舍尔的作品,冈萨维尔斯(以下简称“冈”)的视错觉构图不是纯粹地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抽象技法,而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生活环境的重铸,使观者的感受一直在幻觉和真实中徘徊。本文通过分析“冈”的视错觉艺术作品,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对在三维动画中表达这种二维平面上创造的幻觉时空场景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视错觉在作品《树根和翅膀》中产生的缘由
怎样能实现让观众的视觉系统在视错觉艺术中发生失误,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幻想,并在心理上参与编剧的空间构建过程呢?萨克教授在其《神奇与空间》一文中指出,引起神奇的定理是相互影响间的物体具有相似性,而在空间中的接触与联系是物体之间产生因果关系的重要条件。属性相近的物体处于分离局面时,具有共同属性的物体仍然能相互影响对方。[1]在自然界里,动物利用和自己颜色相似的植物来掩饰自己的行踪,比如变色龙根据环境的变化变换着自己身体的颜色,青叶蛇自身的翠绿色和树叶的颜色近似而使其方便于掩盖自己而攻击猎物。这些生物身体上的特性和环境的特征相互统一,构成自然界的和谐。同理,在“冈”的作品《树根和翅膀》(图1-1 和 1-2)中也运用了物体相似性的原理来达到视错觉的效果,画中描绘的公园里的一个双层喷泉,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是以两个处在前后不同位置的喷泉造成双重叠加的效果,于是观者的视觉会在一个双层喷泉和两个不同位置喷泉的构图中徘徊,这样错觉就产生了。而产生这样的视觉错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喷泉的底座结构是一致的,并且两个喷泉涌出的位置在垂直视觉中是在一条直线上,只是处于构图上方的喷泉形状略小。画家利用一条白色小路巧妙地链接两个处于不同位置却外形相似的喷泉,而喷泉水的透白色又巧妙地掩饰了白色小路的存在,造成了处于分离状态的喷泉从观者角度看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另外一个使观者的视觉造成混淆的原因是,处在构图上方的喷泉有一只和旁边树木一样的鸟,而这只动态的鸟和旁边树上静态的鸟的形状颜色和外形特征都一样。动态的鸟给观者的错觉是在一个双层喷泉的顶部戏水。
二、三维场景中打破《树根和翅膀》视错觉构图的方法
打破画家使人产生视觉混淆诡计的方法,关键是要让观者认识到链接上下喷泉的白色小路是路,而不是喷泉的连接柱子。由于绘画作品是静止的,不会自动打破错觉。这样就需要引入一个媒介来打破这个僵局。动画中的人物角色承担了这一任务,角色的作用不仅是作为一个叙述故事的媒介,而且起着打破观众幻觉的作用,并联系着画中世界里面的物体。哈佛大学教授罗勒雷指出,改变在空间中身体的位置能够创造出建筑性和具有电影性质的场面。[2]在三维动画中模拟《树根和翅膀》的画面并构造一个主角男孩,(图 2)当运动着的小男孩经过白色小路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观众的错觉。男孩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重新组建了两个喷泉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两个喷泉是在现实中存在一定距离而不是上下隶属关系。而两个喷泉间的距离又反过来为主角小男孩的运动提供了充裕的表演和时间。这样,画面的场景就从原来似是而非的矛盾空间回归到符合人们逻辑的世界。其次,在三维场景中实现这幅作品的视错觉构图比在二维场景中更有优势,三维场景既能利用摄像机工具调整两个喷泉的瞬间位置,并且设置为场景动画,也能随时调整小男孩所处的角度位置,使观众直接参与构造这个奇幻时空的变化过程,从一个喷泉的两层到两个不同位置的喷泉的视觉变化。
三、空间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视错觉的关系
关于空间概念的讨论,近代心理学家的理论认为,空间应分为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物理空间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其空间的关系,精神空间反映想象中的物理世界。[3]动画空间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改变能引起观众的精神空间的幻象和视错觉,这涉及到三种情况 :一是改变物体的位置,二是改动物体的大小属性,三是转移物体的形态。“冈”的作品《玩具火车》(图3-1 和 3-2)和《睡梦中飞翔》(图4)分别体现了上述的“二”和“三”。《玩具火车》描述的是一个男孩在玩耍地面上的玩具火车,然而一辆真实的火车从房间墙门旁边的过道飞奔而来的诡异画面。改变物体的大小属性而不改变其外观的设计是引起观众的精神空间产生瞬间变化的重要手段。画中描绘的火车如果加速,会让人感觉真实世界中正常火车速度频率的改变,但是画家利用中间的墙壁巧妙地掩饰了火车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就是让观众来不及体验现实火车形状变化的过程,直接映入眼帘的是意外发生变化的形体,因此改变火车的大小不仅是火车物理上改变,更是让观众经历从现实世界到幻想世界的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小孩和火车本来是处于真实世界的,但是由于改变了火车的大小而导致了这种视错觉的发生。在三维动画中,时间作为把相对静止的玩具火车变成真实的动态运输火车的媒介,让这一静止画面给予的诡异视觉演变成真实的情景。特德威尔认为变形是引起观众在真实世界里视觉变化的手段。[4]此外,把火车的声音和车头灯作为时间之外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可以增强从玩具火车的消失到远处动态运输火车的到来的过渡情节。这样,观众的视觉重心就从玩具火车转移到旁边的过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验瞬间时空转变的动画场景。相对于改动物体的形状来说,作品《睡梦中飞翔》体现了图形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物理变化,转移物体的形态。形态的转变包括外表、颜色和本质属性的转变,而转变中过渡的图形呈现多样化。比如从粉红色的圆圈转变成蓝色的正方形,在转变过程中会呈现类似正椭圆、正菱形的形态。(图 5)根据上述萨克教授的理论,从物体的一种形态转移到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需要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只有物体之间具备某种相似,才能产生形态转变的可能性,否则给人唐突的感觉。图 4 描绘了一群孩子在床上蹦跳玩耍并处于飞翔状态而稍远地方则是一个孩子躺在床上。整幅构图造成观众视错觉的地方在于背景的设置。构图描绘了从远处群山环绕的自然环境到近处的室内床上环境,这种从一个外景时空跨越到内景时空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图中物体则是外形和颜色都设计得非常接近的山和床。萨克教授的理论中,有五种视觉形式会产生空间物体的相似性,其中之一叫便利原则。[5]表明了具有属性相同的物体边缘相接,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空间的相似性。当远处的山转移成近处的床,人们的视觉就会被混淆,“究竟孩子们是在山上蹦跳还是在床上睡觉?”产生这种似是而非的幻觉。在二维构图中无法体现山到床的动态变换,在三维空间里要实现从山到床,外部到内部的转换,关键在于显示场景形态转变的中间过程给观众。(图 6 和 7)把场景中的摄像机固定在一个侧面的角度,能真实地反映如何从远处的一群山通过一段距离转移到近处的一堆床。利用 Aftereffects 软件里面的透明度叠加,可以顺利地实现两个完全不同时空状态从无到有,从有到退出画面的动态效果。这样,融合在一个画面的两种不同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转移,将会引起观众处于不同时空转换的幻觉。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冈萨维尔斯作品的分析和在三维场景中重现,探讨在三维空间中塑造视错觉艺术的可能性。在三维空间中构建视错觉艺术能让观众在真实的物理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角色的运动,感受导演构建的时空和体验这种空间造成视错觉的过程,并产生精神空间的幻想。这会对今后动画中塑造空间艺术的可能性,调动观众情绪和想象的功能性起较大的作用。动画中奇特、魔幻的叙事风格也不会再一味地沉浸于想象中的古代或者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可以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场景中。
论文写好了,要发表到哪里去,这可是件大事,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能与你单位的评职要求相吻哈哦,可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