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博士分类和职责发生变化魏晋南朝时期中央官学最大变化是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学馆教育和专科教育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官师称谓也因为学校名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次,博士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与统治需要,专精一行一艺的博士官职自晋朝起便纷纷设立起来,这就直接导致这一时期的博士类别增多,其职责也发生了变化。载:“咸宁二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以教生徒。”如华恒、江彬、顾和、邹湛等都曾官拜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西晋立国子学时设置的,是国家教育及官学管理的最高行政长官,国子祭酒是博士之官长,其本人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孙德玉(1962— ),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大教育学系副教授,在职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也是博士。在史书中有国子祭酒、祭酒博士、博士祭酒等称谓,应该是同职异名。国子祭酒设置后为南朝所沿用。“东晋及宋齐并同,梁置国子祭酒一人,班第十三……陈国子祭酒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如宋之范泰、何尚之、江湛;齐之张绪、陆澄江;梁之明山宾、袁昂、萧子显;陈之王元规、萧济等都曾担任此职。虽然国子祭酒的品级职位很高,但是在官学教育不盛的魏晋南北朝,祭酒的实际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国家教育决策上。
国子博士是国子学的官师,国子博士掌教国子。宋时“国子博士二人。”齐制不详。据卷二十一载:“梁制国子博士二人为九班”,陈制不详。为国子博士者,晋有华峤、车胤、龚玄之;宋之何承天、徐湛之、谢庄;齐之王逸之、明僧绍;梁之到洽、王承、崔灵恩;陈之顾越、许懋等人。此外在国子学还设置了“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宋为十人。
卷二十一:“助教章佐博士分经以教授焉。”
太学博士仍然存在,但职责在新形势下发生了一些变化,规模也有所收缩。太学博士是指施教于太学的官师。载:“博士……魏及晋两朝之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经。元帝末,增、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是(东晋)元帝末年始有太学博士之称。如范宣“太尉郗鉴命为主薄,诏征太学博士。”曹毗“迁句章令,征拜太学博士。”南朝时虽没有太学,但太学博士一职仍然存在,其基本职责就是谏诤、议论。如宋之徐藻、王膺之、周山文;齐之顾欢、沈骅士、王僧孺;梁之朱异、贺琛、刘之遴;陈之沈德威、杜之伟等。
可见,虽然太学作为官学被取消,但官师依然存在,其职掌限于谏诤、议论。需要指出的是,梁陈时期,太学博士又有限内和限外之分,如岑之敬“即日除太学限内博士。”二者之间的区别,据载:“太学博士正限八人,著佩,限外六人不给”、“限外者不给印”。可知限外者没有印,待遇也低于限内博士。所以设置限外官,据沈约言:“且当今士人繁多,略以万计常患官少材多,无地以处秀才。”是为安排冗官的缘故。
北朝博士名称和职责的变化也很有意思。自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始(公元386年),至北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止,在这近二百年间,由于战争频仍,王朝更迭频繁,封建官学教育也是时兴时废。北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那就是出现以儒为主,儒、佛、道杂霸的局面。北魏官学较为发达,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学中增设了中书博士,四门小学有小学博士或称四门博士。中书学是由太学改成的。四门小学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创办的专门面向寒门庶族子弟的学校,是封建等级制在教育上的体现。
友情提示:写论文不难,难的是选好一个适合的期刊。你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以参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