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 文章出自:问吾有文无忧 | 编辑:论文下载 | 点击: | 2012-03-30 22:05:40 |

正本媒体关注现代音乐是件好事,让他们二位在一路彼此交换也是很居心义的。但现场却泛起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当卞祖善指摘了谭盾的《乐队剧场》和《鬼戏》等作品,并评价在此次上演的《永恒的水》中“没有听到暴风雨的力量,没有听到摇篮曲的纯挚,也没有听到眼泪般的哀思,听到的只是很日常的水、很自然的水的声音,这种水的声音应该是很简单的……”后,谭盾回了一句“因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是完全不概略去不异的”后就起身脱离了演播室。尽管后来在主持人的僵持下节目照样持续进行下去,但此事掀起的轩然年夜波则不久后就拉开了帷幕。
在此期节目播出前后曾有一些媒体对潭盾作品音乐会揭橥了概念,在这些指摘中仿佛指摘的声音占了优势,对照典型的是2001年10月30日曹利群在《北京青年报》揭橥的《谭盾的水魔术》一文,感受“陶乐也好,纸乐也好,水乐也好,说概念转变都有些勉强,因为真正转变的是‘发声’的序言,若是说只若是你先玩的而别人没有玩过的你就是立异,那尺度是不是有点儿太低了”;2001年11月12日鲍昆在《北京青年报》揭橥《音乐与杂耍——评谭盾带来的两部新作品》一文,指出“音乐就是音乐,在音乐之外的器械是最终无法成为音乐的”;《音乐周报》2001年11月2日揭橥两篇通信,除了盛赞谭盾音乐会“座无虚席,不雅观众反映乖戾热闹”外,也如实报道了部门听众所持的“不年夜白、难以接管”的立场,其中一篇还以“与卞祖善不欢而散”的题目将此期节目的情景进行了吐露。
电视节目播出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乖戾回响。《音乐周报》2002年1月11日的专栏中以“谭盾招谁惹谁了”为题将此事列为“2001年中国音乐十年夜遗憾”之一,并感喟“音乐人之间的不异是何等难题”,呼吁“做人干事要有善意,究竟?结果音乐是人人的事迹”。
依本人所不雅观,有关此次争论的第一篇有分量和本色性内容的文章是李扬在2002年1月18日和25日《音乐周报》上连载的《“水乐”余波》,这也是在此次争论中对谭盾及其作品的最高评价了。该文作者是在谭盾的田园湖南听的音乐会,文中描摹的盛况与北京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文章马上话锋一转,对“有个体持分歧定见的人,用不正常的立场在北京电视台搞忽然进击起事作者(指作曲家)”感应“百思不解而震动”。作者先列举了一些在音乐史上“无数其时被权威指摘,尔后业已成为现代符号性的优异音乐作品经典”的作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现代音乐及谭盾等人取得的成就与声誉给予了充裕的一定。文章的末尾还引用了贺绿汀师长教师昔时对谭盾及其作品的评价来撑持自己的概念:“富有新意和赋性,时代感强,未失落传统,我透露表现年夜白和撑持”、“我们要宽容些,他们才会回来离去,好让他们(为国)做更多的事。”
卞祖善最早正式见诸笔端的回应是在《人平易近音乐》2002年第3期上揭橥的《向谭盾及其鼓吹者搬弄——关于音乐概念与音乐指摘的争论》,编纂同志专心良苦地将上述李扬的文章略加改动以《听谭盾<永恒的水>》为题与卞祖善的文章同期揭橥,以期使读者对此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卞文在《关于“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我见及其余》(《人平易近音乐》1995年第12期)中所持概念的根柢根底上将其与谭盾多年来在音乐概念上发生分例如的缘起与经由作了简要的回首,并用必然的篇幅重点对此次电视事宜进行了评说。当然文章的中央内容照样对谭盾的音乐概念及部门作品的不赞许,并借用一些对谭盾持指摘概念的辞吐连系他自己一贯的主张对谭盾及其撑持者进行了乖戾的指摘。
与卞祖善持相似概念的还有在2002年5月24日《音乐周报》上揭橥的文章《“先锋派”拿出了什么?》,该文加倍直接地针对了《“水乐”余波》中的概念,但作者仿佛感受近百余年来作曲巨匠们没有留下任何有价钱的作品,这种概念显然是不周全和有偏颇的。
若是说电视事宜是此次“卞、谭之争”第一个热潮的话,那么2002年4月初在上海进行的“中国现代音乐论坛”则又掀起了另一个热潮。4月6日,卞祖善《现代音乐之我见》的谈话,“像一枚点燃了导火索的TNT,激发了此次论坛最初也是末尾的公开争论,场内充溢着‘安好年月’久违了的火药味儿”(见《音乐周报》2002年4月12日《现代音乐谁来听》)。卞祖善的谈话稿先以《我与谭盾的鼓吹者针锋相对》为题部门揭橥在《音乐周报》2002年4月19日,后又全文揭橥于《音乐快乐喜爱者》2002年5月号上。在这篇谈话稿中,他对从勋伯格最先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如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小品》、罗列兹的《没有主人的锤子》、凯奇的《转变的音乐》《4’33”》以及前述谭盾的作品等一一进行了分歧水平的褒贬,末尾他“频频的一句老话”说,“年夜年夜都的现代音乐作品都是被忘怀的后备军”,加倍触动了在座的绝年夜部门专一于现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最敏感的神经,于是,一场有关现代音乐的正面交手便弗成回避地睁开了。
作曲家金湘赞赏、信服卞祖善直抒己见的勇气和严谨治学的立场,但也感受其某些概念存在规模和私见。他返京后以论坛上的即兴谈话为根柢根底于中央音乐学院等地进行了有关现代音乐的专题讲座,相关的内容以《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为题连载于《音乐周报》2002年4月26日和5月3日上。作者以一种爱恨交加的脸色将现代音乐歧成“魔鬼”,离别从概念与手艺的角度对西方和中国的现代音乐进行了对照周全地介绍,然后直入主题,指出“卞、谭之争的本色是:持续于全国乐坛多年的两种音乐不雅观之争在中国年夜地上的持续”,并给争论的双方各封了一个用其自身的话说“是没有涓滴贬义的”称号:“卞祖善是西方古典乐派在中国的卫道士,谭盾是西方现代乐派在中国的急先锋。”呼吁我们“持一种正确反映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多元概念,正确地、心平气和地看待两者之争”。文章在竣事之前还指出了卞、谭之争中存在着的一些无价钱、偶然义的器械,提出了一系列“本色性的题目问题”供人人思虑,并但愿能够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切磋气氛,为了一个配合的目的——竖立现代的中国平易近族乐派——而集思广益”。末尾作者下了一个清晰的结论:“中国的作曲家群体正在走向成熟,中国的现代音乐一定是会更迅猛地成长”。
从客不雅观的角度来看,金湘的许多概念都是适合的、中肯的,是作为一位在现代音乐创作上有着很深造诣与影响的作曲家,不自觉地透披露的同现代音乐的深挚情绪和对现代音乐成长的殷切盼愿。紧随此文,卞祖善师长教师在《人平易近音乐》2002年6月号上揭橥题为《从钟馗捉鬼谈起——答金湘师长教师》一文,直接针对前述金湘的文章《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为轻易读者参考,编纂师长教师又专程将这两篇文章刊登在一路)。卞文首要就金湘在文中提出的几个本色性题目问题一一进行回嘴,有些处所甚至具体到了逐字逐句的田地。不外末尾卞祖善的亮相是极端诚恳的:“既然成长中国的现代音乐,竖立中国的现代平易近族乐派,是实足炎黄子孙的配合愿望,我们的目的是整齐的,就应该增强团结、联袂提高。”
这一轮站在卞祖善这边的是2002年5月31日《音乐周报》上的文章《“跑调”的争论》。该文感受《魔鬼还能回到瓶里去吗?》这篇文章“有些走了题”,“跑了争论的调”,同时对其中把现代音乐比作“魔鬼”,以及“作曲家手艺过关后,比的就是概念”的说法也透露表现了分歧概念。但文中这些概念都没有充裕睁开,欠缺说服力。
此次争论到此也应该根底上告一段落了,因为争论双方的概念都已陈述得极端清晰,再争下去难免会陷入乏味与无聊的文字游戏中。4月5日《音乐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谭盾话题常谈》中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音乐指摘若是永远只以一种框子去框定实足器械、诠释实足器械的话,那只能显示其理论的‘灰色’和某种主不雅观的情绪而已。”
纵不雅观此次争论的前因功效,出于关心我国现代音乐事迹成长的优越愿望,笔者想对此事及有关题目问题揭橥一些自己的概念,欠妥之处还望列位师友同仁不惜赐教。
若何熟悉谭盾的音乐概念与创作
1992年,谭盾受日本桑托里音乐厅及该厅艺术总监武满彻师长教师委约要和东京交响乐团开一场音乐会。凭据划定,音乐会上除了表演被选定的作品外,还必需由被委约的作曲家选出两位他感受对他生平影响最年夜的作曲家和一位比他本人更年青的作曲家的作品一路表演。谭盾选择的对他影响最年夜的两位作曲家离别是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和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
谭盾早期的作品如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乐队序曲》、《钢琴协奏曲》、《两乐章交响曲》等都对照光鲜明显地带有欧洲晚期浪漫派安好易近族乐派气势派头的痕迹,这显然是受肖斯塔科维奇等人气势派头的影响。因为这些作品根底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概念,是以尽管有不少处所显得冲弱、粗拙,但都没有引起较年夜的争议。从20世纪80年月中期最先,谭盾的创作气势派头发生了光鲜明显的改变,这首要显示为勇敢地摒弃欧洲传统音乐创作模式的各类范例,属意新音色的开掘,试探音响组合的各类概略性,从而使其作品显示出光鲜的创作赋性,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作品包含出国前创作的《弦乐队慢板》、《乐队与三种平稳音色的间奏》(后更名为《道极》),以及赴美往后创作的年夜部门作品:《戏韵》、《土迹》、《距离》、《声音的形式》、《风迹》、《九歌》、《物化与火》、《鬼戏》、《马可·波罗》、《红色情景形象》、《牡丹亭》以及此次的《“永恒的水”——水乐与视觉融合新履历》等等。这些作品体裁、形式、手法互异,但都或多或少地显示出近年来他一贯追求的创作原则:无限提高音乐创作中材料行使的各类概略性。这也就是他受约翰·凯奇影响的凸起显示。
《4’33”》这样极端的例子即使在现代音乐傍边也是少见的(约翰·凯奇还作有一首《0’00”》)。它之所以被较多的人所认识,是因为许多音乐理论家和美学家经常把它作为极端概念化的后头典型。当然,应该说《4’33”》也并不是全偶然义的。首先,它显示的“集体声音”概念虽然与现代的音乐实践不完全相容,但对于现代音乐积极追求新的音色、雄厚声音的显示局限是有启发意义的;其次,它虽然在外面上是静止的,被称为“无声音乐”,但在无声的配景下却是各类自然声音的有时连系。约翰·凯奇一系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无相关信息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