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根据创造学理论,对于科学课教学而言,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途径应是在科学知识信息的传输、加工、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科学问题,从而形成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学,由于其学科的自身优势,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天地。下面就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作一些探讨。
用科学发明史启迪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及发明创造,因为每一个发明创造,每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信息,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在一课中,结合圆颈漏斗不便漏水,介绍一位小朋友发明的方颈漏斗以及生活中的三棱颈漏斗;在一课中,介绍鲁班根据小草刺伤他的手发明锯子。让学生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人人都能做个发明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后者是在开发人的可能性、自我潜在能力的意义上的创造力,是从事对他人并不新、而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活动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重新发现概念、规律,自己制作模型,都是创造型活动,都能达到开发“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的目的。如教学一课时,当学生提出想研究“电磁铁有无南北极,有无’同斥异吸7现象”等问题时。教师提供一颗铁钉、一节导线、一节电池、一个指南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当掌握一定事实后,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电磁铁有南北极,其南北极要变的规律。这一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另一种实践活动是在新课结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小制作,这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在一课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些靠反冲运动的小船、小车。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造这种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开发。
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能想会问的习惯。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创设问题情境正是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外部因素。“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想和问的机会。如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游戏“聪明的白鹅”,展示带磁铁的白鹅总能找到回家的路,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思考:为什么带磁铁的白鹅总能找到回家的路?进而质疑“磁铁除了吸铁是不是还有其它的作用?”“是不是磁铁帮白鹅找到了家?”“磁铁是不是有指方向的作用?”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是极其可贵的,教师应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给学生能想会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多想、敢于质疑、大胆发问,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它在创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前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科学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科学课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科学学科涉及面很广:动物、植物、人体、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包罗万象。特别是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讲,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这就给学生思想的驰骋、想象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不能亲自感知事物,特别是大范围的自然变化过程,如卵石的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这些都得靠想象打破时空的限制,而探究、小发明、小制作等也离不开想象力。
小编提示,此条信息值得各位公考朋友参考,所以希望朋友们多了解关注,在职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