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驾轻就熟和避熟求断
作文构思应当力求避熟求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一题到手,不能满足于一种构思,当感到驾轻就熟、轻车熟路的时候,也许正是走向恶俗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地避熟求新,设计出有个性的独到的思路来。
“有家真好”是一个审题难度不大的作文题,拿到这题以后,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构思:“家”可以是三口之家,可以是班级集体,可以是祖国大家庭;“好”当然可以有更多的理解。有一考生却选取了与众不同的“网络”这个“家”,他在网络上交友,发表意见,寻找答案,而且还在网络上安了“家”。文章写道:“网络是个家,陌生的人,通过这看似冷冰冰的电脑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能拥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真好!”我们不能不对小作者奇特的审题构思拍案叫绝:“网络”是他的家!尽管出乎意外,却全在情理之中,也许这是不少学生的真实心理吧!
“我的好老师”是某市的中考作文题。大多数学生驾轻就熟,选取了自己求学生涯中的一位优秀教师作为写作的对象。这无疑并不错,但这种构思无疑是“第一番来者”,难免落入窠臼、俗套,难以出新。有的考生选取了父母作为“我的好老师”,记叙父母教育自己孝敬爷爷奶奶、关心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这显然比前者更胜一筹。而有些考生把词典、书籍甚至名言作为“我的好老师”。一考生写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激励她刻苦奋进的座右铭,这副对联是她的好老师;一同学以“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为“我的好老师”,在别人有难时,总是毫不吝啬地伸出友谊之手,在帮助别人中获得了快乐,这句名言成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好老师。显然,这些构思当属于“第三番来者”,是极为宝贵的“精意”也。
当然,避熟求新与驾轻就熟不是截然对立的。求新的前提首先要有自己熟悉的内容,如前面写以网络为家的那篇文章,作者对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熟悉的。再加上个性化的理解和表现,文章才能成为甲等。
二、多头并进和重点突破
多头并进和重点突破是构思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的两种不同的策略。所谓多头并进,即运用排比段的形式,多侧面地阐释文章题意,多角度地演绎文章内容的构思方法;而重点突破则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重点选材立意。这两种方法无疑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例如“我们的名字叫______”,可以选择一个中心事件,着力表现“我们”的特点,也可以选择几个角度来表现“我们”的特点。这两种构思无疑都是正确的。一篇题为“我们的名字叫一”的作文,是一篇构思独特的“多头并进”的佳作。作者把“我们”定义为“一”,内中包含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三口之家”温馨合一,班级集体团结第一,祖国大家庭争取统一。作者巧妙地从三种角度阐释了“我们”的共同特征——“一”,体现了小作者不俗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构思能力。
而一篇题为“我们的名字叫顽强”则是“重点突破”的佳作。文章把“我们”的特征确定为“顽强”,文章重点选取排练《命运》交响曲的经历来表现“顽强”的特征。小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这群器乐队孩子的顽强精神:天气闷热、排练枯燥,但“我们”一遍又一遍,毫无怨言地坚持着,尽管汗流浃背,胳膊酸痛,手上生泡,但没人喊苦叫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的顽强。
看来“多头并进”和“重点突破”是难分伯仲的。
三、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作文题有大、小之分。所谓大题,就是题目的范围比较广泛,或者题目有较强的概括性、普遍性,揭示了事物的规律、特征。例如“痛并快乐着”“充满活力的岁月”“放心吧,有我们在”“责任”“校园里的乐趣”等,这些题目供学生选材的范围广泛,可以从多种角度表现。所谓小题,就是范围较窄小,如“难忘的一次旅游”“我误会了他”等。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去记叙、描写。
一般地说,大题宜小做,小题宜大做。即大题目宜选取身边的小事或从一个小的角度来表现,而小题目则可以从更大的视角来反映普适性的现象或普遍性的哲理。
“有家真好”是一个主题型的“大题”,要深刻地表现这一主题,必须选取具体的细小的事情来表现,唯此,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有一考生的文章开篇写道:“家是我心中的一方净土,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小作者对“家”的定义颇为大气,显然,这样理解“家”,当是“第三番来者”。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以到美国探访爷爷的见闻和感受为素材,通过细枝末节,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宏大的主题:祖国是我的家,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家真好!是一篇选材、立意俱佳的考场作文。
相反,小题宜采用“大做”的方法来写。所谓“大做”,就是从小事情中开掘出大的哲理来,要以小见大,让读者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如一篇“难忘的旅游”的考场作文,作者选取了旅游途中的见闻,却不停留于这一见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小题大做,抒发了强烈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主题:长城是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的,灿烂的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而我们将接过前人的薪火,“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不由人不产生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由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主题型的大题目要通过小事情来表现,而范围性、情境性的小题目要善于揭示出大道理来。 四、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
一个记叙性的题目到手,一般有两类材料可供选择:一是表现“我”(或“我们”)或反映身边的人和事,一是选取历史风云、名人轶事、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我们把前者称为“今”,而把后者称为“古”。有些学生习惯于选取现实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则喜欢选取“古”的内容来表现。那么,是“厚今薄古”好还是“厚古薄今”好呢?这是审题选材中经常碰到的敏感问题。
毫无疑问,作文应当去反映最鲜活的内容,反映身边最新发生的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无疑是极具价值的。2007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题为“记住这一天”,许多考生取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大多写得很有感情。
与这种“厚今薄古”的选材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运用其广博的历史知识、丰富的典故轶事,取材于过去的事情,这种“厚古薄今”的选材策略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仍以“记住这一天”为例。一位考生充分发挥他知识积淀的优势,选取了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把“这一天”定位于1945年5月8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历数了英国、前苏联、美国、法国在这一天热烈而宏大的历史庆典,写出了这一天深重的历史感。这确实是一篇大气的选材独特的佳作,在十多万的考场作文中显得独特而亮丽。这应当归功于“厚古薄今”的思路。
近年来,由于考生作文中出现较多古人,很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其实,不管是“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只要切合题意,内容新颖而充实,都是可取的构思方法,不要为难莘莘学子。
有一道作文竞赛题为“珍贵的礼物”。显然,这道题可以有多种构思。其实,“礼物”的含义极为广泛,除了物品,一句话语、一种见解、一种情感、一分信任,都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根据以上提出的正确处理四种关系的要求,以下五种构思似乎更值得学习。
第一种构思。一般学生都习惯于把礼物理解为物质的东西,如生日收到的纪念品、老师送的名著、同学送的钢笔……这当然是不错的,只要是真实发生的、有真切情感体验的,都应当鼓励并乐于表现。但作文应当讲求“弃俗取雅”“避熟趋新”,独辟蹊径,清新出奇。从这一角度看,精神的礼物似乎更有价值。如母亲对“我”的理解是“我”15岁生日时收到的珍贵礼物;父亲的一句赠言是“我”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支柱,是给“我”的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都是耐人寻味的精神佳品。
第二种构思。一般学生都把礼物理解为“我收到的礼物”,其实,这一题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我赠送的礼物”?如我以优异的成绩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我以我的执著努力作为献给“五四”青年节的礼物;我们班级捐献了一大批图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学校……
第三种构思。一般学生把“珍贵的礼物”理解为一份礼物,其实,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几份礼物?在“珍贵的礼物”统帅下,可并列叙写三份珍贵的礼物。如在我生日时,我收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三份不同的礼物,表达了他们不同的美好祝愿和希望。又如在争取入团的日子里,我献上了三份礼物:第一份礼物,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第二份礼物,团结同学,一起完成重要任务;第三份礼物,勇于进取,克服自满自足心理。
第四种构思。一般学生把一份礼物理解为单一的礼物,其实,这份礼物何尝不可以包容着多种含义?一学生写15岁时收到了一位男同学的充满感情的信,在被妈妈发现后,妈妈给了“我”含蓄的微笑。这是她在生日那天收到的两份珍贵的礼物:一份代表着同学的友情,一份代表着长辈的理解和信任。
第五种构思。这份礼物还可以从更悠长的历史、从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去寻找。有一学生把“珍贵的礼物”选择为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一份“凝聚万千灵魂与思想,将历史不朽与辉煌带向现代通道的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小作者的构思独特、清新、脱俗。细细想来,唐诗、宋词、元曲确实是古代先贤赠送给我们的无上珍贵的礼物,我们不能不称赞小作者的智慧和识见,称赞他的巧妙构思。
作文犹如作战。作战要眼观敌我形势,以此确定最佳的作战方案,“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宋·宗泽《早行》),做到成竹在胸,稳扎稳打。一样的道理,作文也必须在把握题目的含义、要求和权衡自己实力的基础上,从容应对,构建最佳的写作思路。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多维构思,好中取优,从而出奇制胜,稳握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