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文艺论文:老子的无味之味说与中国文艺美淡范畴
文艺论文:老子的无味之味说与中国文艺美淡范畴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范文网 | 编辑:期刊咨询 | 点击: | 2012-08-13 15:40:41 |

  内容提要从原初视域来看,中国美学对"淡"之境域的美学追求,其生成原点应该归依于老子美学中的"无味"之"味"说。在老子看来,"无味"之"味",乃为"味"之极至,是"至味"之所在,"无味"是"道"之境域的显现。
  这是老子美学要义之所在。老子认为,"道"之境域的呈现是"淡"而"无味',,而这"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味"引申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淡"即指艺术文本意境所表征出的韵味淡远、语淡意深之审美境域。
  关健词淡乎其无味"无味"之"味"至味淡远冲淡一以'.淡"为美的境域中国文艺美学推崇"淡"之域的创构。所谓"淡",指平淡、清淡、疏淡,侧重指艺术文本之意蕴情味。
  最初,"淡"指一种"味"。如王充云:"大羹必有淡味。"董其昌云:"淡然无味天人粮殆于此发窍。"李佐贤云:"声希味淡,无迹可求。"这些地方都是指意蕴情味。
  引人文艺美学,"淡".则并非指艺术文本之意蕴不深,平直浅淡,而是有"味"能"深",是"发纤酸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外枯而中青,似淡而实美",是"至味",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朴,因而是"淡中有旨"、"淡而实美"。
  由此,从原初视域来看,中国美学对"淡"之境域的美学追求,其生成原点应该归依于老子美学中的"无味"之"味"说。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在这里,老子提出著名的"无味"说的美学命题。在老子看来,"无味"之"味",乃为"味"之极至,是"至味"之所在,"无味"是"道"之境域的显现。
  这是老子美学要义之所在。老子认为,"道"之境域的呈现是"淡"而"无味",而这"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味"。因此,王弼云:"以恬淡为味。""无味"是一种"恬淡"之"味"。
  老子以"味"论"道"。"道"无味,不似肥浓甘脆,令人咀嚼不已,展袄无穷,而人之爽口悦心者,自不厌焉。此无味中之至味,非世味之浓所可拟。"道"无方所,亦无形状,难想象亦难捉摸。
  故日:视不见,听不闻,而取之靡穷,用之不竭,所以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就是"道"之所以为"大"。在老子美学,作为存在性境域,"道"具有惚恍冥渺、不可捉摸的特性,恬淡无味,不可言说,无法以语言逻辑概念分析的方式把握,把握它的最好方式,只能是"味",即体味、体验、体悟,悟之以心、感之以神、会之以意。蓝其昌题倪琐。
  李佐贤题苏轼苏轼,卷二。老子的"无味"之"味"说与中国文艺美学"淡"范畴子》三十五章云:"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河上公注云:"象,道也。"成玄英疏云:"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可见,"大象"就是老子常说的"大道",而"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所呈现特性的一种表述,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个意思,所以,老子提倡"味无味"。"味无味"之前一个"味",指对"道"的"恬淡"之"味"的体味,即对"道"之境域的体验、感受和把握。正是基于此,所以后来庄子也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显然,这里庄子就承续老子"味无味"的思想提出"淡"范畴。
  从原初语义看,所谓"淡",最早意指"薄味"、"无味"。云:"淡,薄味也。"就指出"淡"是极其浓厚之味道的反面。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三十一章)云:"大味必淡,大音必希。"扬雄云:"典漠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
  盖青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衍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这里的"典漠"是中"尧典"、"舜典"、"大禹漠"等篇的统称,"漠"是谋略。
  雅颂是中的分类,两者合起来指经典与法度。"鸿烈",鸿是大,烈是明,刘安写就叫"淮南鸿烈",一心"大明礼教"。"缉熙",缉是明,熙是推广,合起来是光明照耀。"青靡"本指刑罚,特指腐刑,青又是小吏,胃靡于是指空无所有。
  寂寞也是空虚无物,:"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霏。"空无、清虚,是为"大味必淡、大音必希"所做铺垫。"希"同"稀",如联系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无声为稀,翻译过来是-美味必淡而无味,美乐必浅而无声。
  按照唐代训沽学家颜师古的解释,"叫叫"是远声,这"大语"也就绝非是大声说话,大道低回是迁回曲折。
  后三句都强调曲高必须和寡-声之精妙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丽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广博不可让步于庸人的接受能力。扬雄这里是以"大味必淡"来表现自己文章的高深精妙,这中间也揭示了"味"与"淡"的关系。在"仲夏之月"中有所谓"滋味"之说:"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则云"口之情欲滋味",强调滋味联系情欲,所以要节欲,"薄滋味"。在古人看来,万物长成才有滋味,故古代有酸、苦、辛、咸、甘五味之说,此五味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金、水、土。
  五味的中心则为"淡"。东汉班固在中结合五行之义对此解释说,木在东方,属少阳,春天东方万物始生,阳气跃动触地而出,五味得酸通达,由此酸能通幽。火在南方,阳在上,夏天阳气用事,火促成万物变化,苦乃火之生化,五味得苦可长养,清火去欲。金在西方,属少阴,秋天阴起,万物禁止,金刚味辛,五味得辛而委煞,委煞是委顿、杀伤,封杀他味。水在北方,冬天阴在下,养物平均而有准则,五味得咸而坚润,所以烹饪最后下盐,咸是固定。
  土在中央,吐含万物,包孕四季,无位而道在,中央者中和也。这是从五行彼此关系来强调五味要以甘为中心。据此中国古代哲人才提出五味以"淡"为中心。"淡"是咸的基础。从天地人关系出发,指出地是万物本原,水是地之血气。
  在管子看来,水的重要之处,一是能在集聚柔弱的流动中荡浊为清,从中体现仁.二是能无处不流却至满而止,由此为正为准,为五量之宗,"五量"指五种计量标准权衡、升解、尺丈、里步、十瓦三是别人都往高处走,独它往低处流,王道却以此卑为尊。管子指出,水的本色是素淡,"素也者,五色之质也。
  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唐人尹知章注释云,无色谓素,水虽无色,但五色不得不成,文学遗产·二00八年第五期所以是"五色之质",无味为淡,水虽无味,但五色不得不平,所以是"五味之中"。按照这种说法,"淡"为中,五味才能杂陈,味觉才能致远。
  可见,就原初义看,"淡"就是一种"味",是"无味"之"味",也即"大味"、"至味"。所以说,老子所谓的"味无味",即"把无味当作味",或者说是"在恬淡无味中品出味来",这种"味"才是"大味"。故而王弼解释"味无味"是"以恬淡为味"()。云:"淡而不厌。":"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又说:"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淡"是一种"味",是五味之"本",是一种极高极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
  正由于此,所以在中国美学,"淡"才运用来表述人格之美,如所谓淡雅、淡净、素净、淡泊、淡如、恬淡,不追求名利之美。云"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酸。"云:"君子淡以成。"云:"其水淡而清."曹植云:"实淡泊而寡欲兮。"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淡"则为"无味"而淡远的表征。云:"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引申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淡"即指艺术文本意境所表征出的韵味淡远、语淡意深之审美境域。
  故而,"淡"之境域所表现出的"淡远"、审美风貌中的"冲淡",意指冲和、宁静、闲适、雅淡,是淡而意韵幽长、渐远而至无穷;是平淡萧疏、冰痕雪影、鸟迹山廓,渐远渐无的清澄平淡之境域.是淡中见浓、淡中见深是浮云卷舒、孤鸿轻逝、空灵淡远。"淡"绝不是纯粹的一无所有的空,而是涵盖万有的空。这种"淡"的境域是"平淡"中蕴藉悠远,自然天成,是老子讲的"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无味"之"大味"。
  "淡"范畴要求文艺创作应追求平淡自然、韵味淡远的审美意境。"淡"之境域意味着超凡脱俗、职逸淡远、雅洁冲淡、自然高妙。"淡"之境域的创构则是无心偶合、自然天成.其审美特色是平淡而不流于浅俗,澄淡雅洁。故而,在中国美学中,"淡"又称"平和冲淡"、"淡远空明"与"雅洁淡远"。
  唐代司空图在中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日可说。"这里所描绘的境域,就是一种淡雅闲适、悠然澄明、空灵渺远、莹洁疏朗的和雅冲淡之境域。
  以"淡"为意境美的表征,体现了中国美学重生生、重体验的审美特色。
  "淡远"之域首先,以老子"道"之境域的显现为"恬淡"、"无味"思想为生成原点的"淡"范畴追求一种"淡远"审美境域构筑。正由于此,所以在中国美学,"淡远"又称平淡、枯淡、淡雅、平淡天然、旨淡而远、言淡而旨远、平淡而味长、雅洁而不俗。而"淡远"的"淡"之境域则突出地呈现出一种清淡高远、超凡脱俗之美。如就认为牛弘"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
  曹雪芹则在第四十九回中指出,唐代诗人韦应物诗歌所呈现出的境域是"淡",与杜甫诗歌的"沉郁"之境域不同。"淡"之境域的创构是"容情入景",周济在中说得好:"誉卿容情人景,故淡远,方回容景人情,故稚丽。"只有"容情人景",才能使作品的审美意境呈现出气敛神藏、意蕴深厚、韵味淡远的风味,才能给人"雅洁淡远"即"淡远"的感受。
  所谓"素处以墨,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茬蒋在衣。阅音修重,美日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司空图)。"雅洁淡远"的"淡"之境域,其审美境域的显现是"水流花开"、"过雨采苹",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种审美境域的呈现体现出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深处,自来就存在着一种天人一源、物我一类、形神一统的观念。自觉地追求天人的契合、心物的交融与形神的相彻,这不但是中国古代人学所要求的在人性完善中必须达到的终极目的,也是中国美学所推崇的在审美活动中应该呈现的审美境域。
  中国美学精神的主流为强烈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所渗透,故而,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家看来,心灵体验的目的并非为物质利益方面的个人得失,而老子的"无味"之"味"说与中国文艺美学"淡"范畴是要"妙造自然"(司空图语),"与天为徒"(刘熙载语),"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徽)。王夫之也认为,诗歌创作的要旨乃是"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虞世南认为,审美创作是要达到"神应思彻"()。
  应该说,审美创作活动中的这种"通天尽人"、"神应思彻"审美心境的获得和对宇宙精神的体悟和表现以及审美者自身存在性境域及其显现的过程,也就是和雅冲淡、疏朗豁明、雅洁淡远境域的生成过程。"淡远"之域的构筑是对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鲜活灵动的内在生命的体悟,要求超凡脱俗,独标孤素,一任慧心飞翔,以进人高远奇特、大道玄妙、冲灵淡远、温雅洁澄的审美境域。这就是所谓"妙悟天开"和"妙观逸想"。
  宋代诗僧惠洪在中说:"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这就是说,诗歌是通过"妙观逸想"的审美创作活动创构出来的。所谓"妙观"的"妙",是精妙而不可思议的意思。
  意指审美者进人自然社会,身历目见,仰观俯察,纵情独往,与物悠游,精细体会,以见得真切,观得精妙,是外师造化,'深人地观照和感受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外在审美形态以把握其内在审美意蕴的过程。"逸想"的"逸",则是超越世俗,摆脱尘念闲适自在、洒脱不羁的意思。窦蒙说:"纵任无方日逸。"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