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实,文学理论的生长点不在文学之内,而在文学之外;不在理论之内,而在批评之中;文学理论应该是"复数",而不应该是"单数";应该是"变数",而不应该是"常数";摆脱黑格尔主义的陷阱,去除其幻觉,乃当务之急;应该把"理论"功能与"教学"功能分离开来.
虽然没有谁不合时宜地大喊大叫"狼来了",作为基本原理的文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却已迫在眉睫.文学理论不再是人人向往、人才济济的显学,而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
近10年以来,作为基本原理的文学理论的科研与教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虽多,但质量一般,予以人深刻启迪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无非是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相提并论;自从由童庆炳先生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世以来,虽然又有若干种同类教材问世,但内容大多陈旧不堪,或者旧瓶装新酒,或者新瓶装旧酒,总之依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上;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依笔者粗浅之经验,虽然任课老师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无法像某些"热门"课程那样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这固然与本课程的性质有关(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课),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不足--不仅停滞不前,且有萎缩之势.
文学理论的衰退有其历史根据:在政府建制不全、功能尚未完善的年代里,文学理论常常是图解、贯彻抽象文艺理念的工具,是文艺斗争的战场.建国以来,几乎每一次政治斗争都始于文艺论争.既然涉及文艺论争,自然离不开文学理论的论辩.于是文学理论之剑越磨越亮,寒光闪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法律的完善,政府机构的健全,文学理论的政治功能,工具属性已经微乎其微.文学理论已经开始摆脱僵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它本不该有的"腾腾杀气"和"勃勃生机".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是难得的契机.文学理论研究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恢复文学理论的本来面目--文学理论是有关文学的理论,凝聚的是有关文学的智慧;它不是对政策的图解,更不是斗争的工具.
但过去恰恰在这方面暴露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缺点.长期寄生于政治话语、政治斗争之中,使得文学理论的从业者失去了真正的专业特色;专业术语的引入,纯粹理论体系的建构尚需时日.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