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之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教育在地方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起着方向调控和动力支持的作用。学校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它看成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并不乐观,本文旨在分析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对德育教育认识不清,缺乏重视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不明确,意义作用不清楚,从根本上没有取得过真正认识,因此学校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确切地提出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如:课堂教学采取什么手段,获得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平时如何关注学生的举止行为、思想动态、情感变化,德育教师很少思考。学校无具体的要求,教师无精心的准备,课堂无优质的教法,学生难以主动地投入学习。人的行为表现、实践深入不但取决于认识的深度,而且取决于重视的程度。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就不能开展;重视不够,德育教师就只能应付应付。比如,每周一节德育课,教师就照本宣科,自言自语说教,灌输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学生什么体验、感悟,是否理解内容,净化心灵、指导行为,教师就无心顾及了。而日常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小毛小错,教师就更无心关注,及时纠正。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真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哪里”的感觉。教学工作重智育培养,轻德育教育学校工作重心是在智育的培养上,教育过程也就致力于传授理智的技能和科学的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的高质量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成为所有改革的中心。学校工作忽略了对人的整体培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处于弱势地位。其表现为: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小学每周每班只设一节德育课,课时很少,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或第二节;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思想品德、社会教科书为教材,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活动很少,离学生实际的多,贴近孩子生活的少,抽象难理解的多,形象易接受的少;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不会深度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教育方法呆板,教学手段简单;在布置作业方面,既没有知识型方面的,也没有培养能力方面的;既没有书写的,也没有可操作的。
德育教育师资欠缺,力量薄弱小学德育课都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教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专职的教师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专门从事于小学德育教育,学校认为是浪费经费,浪费人才;二是目前有些大学生认为:分到地方小学,地处偏僻,视野狭隘,信息闭塞,大材小用,感觉委屈,不甘心罢休,能想法走就走。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而兼任教师上德育课,专业知识贫乏,教育精力有限,教学方法呆板。兼任教师为了提高语文或数学的教学质量,经常出现上半节德育课,做半节主课的作业,有的教师干脆改上语文或数学,学生受德育教育的途径基本被取消。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在无可行的评价依据,也无有效的评价措施的情况下,学校既不组织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组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既不关注教师如何教,教什么,也不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学校对德育教育基本上放任自流。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不需参加统一测评、分数量化、名次排序,对教师教不形成必要的压力,对学生学不产生实质性负担,对智育教学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德育教育资源不丰富,利用不充分小学教育资源一直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据调查,90%的地方小学是不会在德育教育这一块投入较多经费。经费不注入,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得不到保障。学校现有德育资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搁置高楼,用之甚少,学生德育教育严重受到限制,德育实践得不到有效保证。
改善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针对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总结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提高对德育的认识,重视德育教育首先,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提高认识,认清德育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认清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能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认清德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教师提高了认识,能积极地参与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能时刻做到言传身教,积极去影响学生智慧、品质的发展,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
小编提示,此条信息值得各位公考朋友参考,所以希望朋友们多了解关注,在职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