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成功,从这篇论文开始,别再说了,莫再等了,看看吧,赢在职称论文发表快人一步上。
内容提要:动态平衡体现在结构、功能、量的协同作用上;也体现在人体精神意识及自身与外界环境关系上,即通过机体自身调节达成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维持或恢复协调状态。动态平衡观是中西医学生理学的共性,为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动态平衡;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理论探讨
有关中西医结合的探讨由来已久,由此沉淀了众多观点和思路,但我们深知:中西医结合最终将是临床实践(包括预防保健、治疗和预后)中最佳方案的筛选和运用,是以人为本、能经过循证验证的方法和体系。其前提必然是理论的首先突破,而动态平衡的共性则成为一切探索的起点。本文拟从生理范畴就动态平衡观在中医学、西医学中的体现做一理论探讨。
平衡首先是力学的概念,人体力学在今天已得到充分运用[1][2];而在生命科学领域,令动态平衡观发挥至极致的乃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各种医学方法与模式,包括有7000余年历史而终于湮灭的古埃及医学等众多传统流派。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且将长期服务于未来人类健康事业的,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体系;一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体系。自“洋务运动”之“中体西用”一个多世纪以来二者长期正面冲撞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分歧的巨大。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在思维起点、诊疗手段、运用基础及评价指标诸方面,生理平衡的观点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并无可争议地成为二者的初衷和终极理想,也即维持或恢复机体健康。有人[3]从人体系统各要素相关作用来讨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成及结构稳定性变化,认为结构形成主要通过制约、选择、协同三种作用方式,从而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即生理学的物质平衡基础。
生理学研究人体已从17世纪初的哈维(Harvey)时代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发展到近现代以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这样三个水平,今天研究器官、细胞的功能,已经能从细胞分子水平进行深入的阐释,而稳态(homeostasis)则是各个水平的研究中始终坚持的重要概念。
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是静止不变的,相反,由于细胞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就不断与内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也就不断地扰乱或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由于各物质与功能部分在整体生命过程中参与不同的活动,因而在整个生理杠杆中扮演着不同分量的角色。如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以及核膜的外层,在组成上有各自严格的比例。各细胞器之间,或细胞器与间质之间相互依存、高度协调地进行细胞内代谢过程。而即使是同一物质,在不同部位和功能环节的分布和作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如钙元素在细胞内外的分布相差20000倍,在信息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却是仅占1%不到的胞浆内钙。又如凋亡(apoptosis)是一个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是一种生理性细胞死亡。而“分子警察”P53基因对它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即野生型P53对细胞凋亡起促进作用,而突变型P53则起抑制作用[4]。甚至病原微生物也成为体内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协调因素之一[5]。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完整是保持体内血管平衡的前提,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是内皮细胞功能失衡,而其基本特点却是信号分子NO的生物效能减弱[6],进一步体现了机体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协调的平衡机制是维持机体复杂内环境稳态、防止病变的基本条件。
生理学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上,是借助于微生态学的发展而深入的。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不仅发现了许多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重要的是推动了微生态学的发展,从而证实了人类和人体生活在一个微生物世界中,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5]。微生态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微生物主要是有害的观点,提出了积极地利用人体微生态系统来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观点。而这个系统又与外界微生物环境息息相关。两种微生态系统之间及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或基础之一,它证实了人的健康与否不是孤立的。由此我们可以设想,通过对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与外界的直接联系建立起来的和体内自身存在的微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平衡的研究将是未来医学界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支点。
WHO新的健康标准也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它包含了人体自身组织、器官等的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强调了精神与心理的协调、社会关系等人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并凸现了精神因素的重要。心境的动力平衡理论[7],阐明了心境的平衡机制与失衡机制,有人[8]通过运动心理学中心境的动力平衡理论研究体育活动对精神因素的影响发现,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心境有其变化的特征,从实践中证实了心理和精神平衡与体育活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对α-肾上腺素受体在勃起功能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中,TraishA等人[9]还证实α1、α2受体对阴茎平滑肌交感、副交感神经反应的协同和拮抗。它们不仅揭示了物质与量的关系,也试图解释功能与量、功能与物质也即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中医体系中,形神合—俨然是健康的第一要素,二者缺一不可。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中医对生理的认识,同西方医学一样,也是从结构(解剖)开始的,只是长于“司外揣内”而没有形成如西医生理学一样的实验科学。在中医脏象体系中对组织器官的结构平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如《黄帝内经》:“肝居于左,肺藏于右……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更能生动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动态平衡观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它反映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融合,近似地把握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间的矛盾制约关系[10]。阴阳是古代思想家用以认识分析事物现象及本质的一种方法。它们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同时又互相依存、互相资生的两个方面,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对立统一。阴阳斗争的结果在生理就是“阴平阳秘”。一旦出现了阴阳任何一方的偏胜或偏衰,平衡即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甚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气、血、精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张静庵也说:“气生于精血,精血虚脱则气竭矣”,气、血、精在这个整体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体系,它们之间互相生化、互相制约,且在一定水平上保持有效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表明中医对平衡的认识已经涉及物质、功能和量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