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讨临床药师在痛风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中提供药学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尽量减少药物对疾病造成不利影响。方法:以1例痛风患者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为例,临床药师根据防治指南,结合患者的病史、疾病特点,进行用药分析,积极参与治疗的全过程。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好地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结论:在参与治疗的过程中,临床药师发挥专业水平,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使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痛风;急性发作;糖皮质激素;乙肝肝硬化;尿酸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其急性发作期时常表现为深夜被关节痛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其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功能受限[1]。该病例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痛风急性发作,药师对该患者痛风急性发作的相关治疗药物进行分析。 1 病史资料 患者,男性,67岁,因"反复腹胀3个月,加重伴尿少1月余"为主诉于2012年6月4日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神经性皮炎病史10年,痛风病史1年余。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在外院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恩替卡韦"等治疗后腹胀无明显缓解。 入院前1月余再发腹胀,伴有尿少、下肢及阴囊浮肿,给予"呋塞米利尿"后上述症状有所改善,但双下肢仍有浮肿,腹部膨隆。现门诊拟"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痛风、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3级"收住入院。 入院前10天,患者左侧足背有红肿,给予"别嘌醇、秋水仙碱"治疗后,疼痛稍有缓解。 6月4号至6月7号查体示双侧踝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肿胀,大小约1.5×1.5cm,有压痛,皮温无明显增高。6月8号查体示双侧踝关节及第一趾跖关节肿痛明显。6月5号尿酸为544umol/l; 6月6号血沉为60mm/h。 2.治疗经过与药学监护 患者入院后给予螺内酯和呋塞米利尿,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厄贝沙坦、氨氯地平片降压等治疗。住院期间,患者痛风急性发作,给予了甲泼尼龙40mg/天,静脉滴注,疗程三天。治疗3天后患者痛风急性症状有好转,于是将甲泼尼龙减量为20mg继续静脉滴注,目前患者病情稳定。 2.1临床药学监护点1: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与药物的选择 根据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痛风治疗的目的:迅速有效地缓解和消除急性发作症状;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促使组织中沉积的尿酸盐晶体溶解,并防止新的晶体形成,从而逆转和治愈痛风;治疗其他伴发的相关疾病。患者目前双侧踝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肿痛明显,考虑痛风急性发作;同时患者伴发乙肝肝硬化、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疾病,现根据治疗的目的应该迅速地缓解和消除急性发作症状,并治疗伴发的相关疾病。 痛风最佳治疗方案应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方面,但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以药物为主,非药物治疗为辅。现患者处在急性发作期,应按痛风急性发作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