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讨小儿重型口足病的临床治疗,对两种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收治的200例小儿重型口足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进行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方法,另外一组进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并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200例中手足口病临床患儿均被治愈。其中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为94%,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92%,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优劣,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重型手足口病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病要早诊断、早治疗,采取合理措施,预后良好。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效果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疹性急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手足口病多是由柯萨奇A16(CoxAl6)和肠道病毒7l型(EV71)为主,传染快,在短期内就可造成流行性传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3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最高。若病情发展迅速,未得到及时医治,可导致死亡。下面就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10月收治的200名手足口病患儿为例,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收治的200例小儿重型口足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在这200例患儿中,男性占了118例,女性占了82例。200例重型手口足患儿的年龄均在3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病程1―6天。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别,P>0.06。 1.2 治疗方法 甲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每0.5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加入百分之十的葡萄糖,混入250mL的液体之中,一天一次。更昔洛韦每12个小时注射一次,每次5mg,加入百分之五的葡萄糖,静脉注射,共注射5天。如有有发热患儿,采用物理降温的办法,高热的时候,用萘普生或者布洛芬混悬液口服。若是患儿食欲不振,可以给患儿喂食维生素C和静脉补液。如果出现口腔溃疡的话,用金霉素鱼肝油。对于患儿手、足部位的皮疹,用炉甘石洗剂清洗即可。乙组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注射总量在0.4g-2g之间,共注射3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出现心肌损害或者肝功能异常的患儿给以保护心脏和肝的药物,每6个小时注射一次浓度为百分之二十的甘露醇5mL,控制颅内高压。根据患儿的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对这两组患儿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如心跳、心率、血压。 1.3 疗效评定 重型手口足病患儿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会出现频繁抽搐、昏迷、 或者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对比两组症状消失的时间,以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总病程时间为标准。 二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 200例中手足口病临床患儿均被治愈。其中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4%,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注射达到92%。两种治疗方法在效果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三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由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