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质量改进在气管切开患者起到湿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到2012年7月的气管切开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湿化方式对比组(49例)和湿化液对比组(54例)。湿化方式对比组又分为两小组:改进组(28例),采用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法,对照组(21例),采用输液泵持续湿化法;湿化液对比组也分为两小组:灭菌组(26例),采用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生理盐水组(28例),采用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治疗后进行各种指标的观察,比较两对比组中每个小组间的疗效。结果:改进组的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呼吸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P< 0.05,有明显的差异;灭菌组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呼吸道粘膜出血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法和以灭菌水作为湿化液的湿化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持续质量改进在气管切开患者起到湿化中的应用具有实际价值。
关键词:气管切开;新式湿化;传统湿化;呼吸道
气管切开常作为抢救患者的有效措施而被广泛应用。施行手术后,患者呼吸道会变得干燥,湿化呼吸道成为维持患者正常呼吸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湿化方法有输液泵持续湿化法、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法、温湿化吸氧法等[1]。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指的是实现一个质量超前的新水准运作的程序。本文通过比较两大对比组的实验结果来研究湿化方式和湿化液的质量改进在气管切开患者起到湿化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到2012年7月的气管切开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湿化方式对比组(49例)和湿化液对比组(54例)。湿化方式对比组又分为两小组:改进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法,共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42.4±6.1)岁;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1.3±5.8)岁;湿化液对比组也分为两小组:灭菌组-采用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共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3.6±5.6)岁;生理盐水组-采用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共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2.7±5.8)岁。每个对比组中的两小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病情程度等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湿化方式对比组 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法:将输液管头皮针前端(钢针已除去)插入经过改良的PARILCD氧气驱动雾化器,雾化器雾口端改接长度适宜的螺纹管和转向弯管,转向弯管直接与气管切开套管连接,湿化液(0.45%生理盐水+30mg沐舒坦)被雾化成颗粒形式后进入气管。一般氧气驱动雾化器的氧流量需调至每分钟2-5L,并持续24h雾化。痰液黏稠者可根据病情需要适时调整氧流量。 输液泵持续湿化法:用50ml注射器抽取气道湿化液(盐酸氨溴索氯化钠),连接输液泵延伸管,末端接头皮针细管,将细管伸入患者气管内5~6cm,留在体外的头皮针细管部分需妥善固定,以每小时4~8ml的速度缓慢持续地输入湿化液[2]。痰液过于黏稠者可按每小时8~15ml的速度输入。 1.2.2 湿化液对比组 两小组均采用的是传统湿化法:用注射器抽取湿化液,连接延伸管,末端接头皮针细管,将细管伸入患者气管内5~6cm,留在体外的头皮针细管部分需妥善固定,调节湿化速度至每小时5~8ml。 灭菌组:以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 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 1.3 指标观察及湿
编辑提示,此文是论文格式网为朋友们总结并提醒职称及职称考试的相关事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