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好了,要怎么修改,这可是件大事,看看下边的样式吧,别人的论文不一定是好的,但是还是可以参考一下的。
【摘要】报告122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冠脉内扩张术(PTCA)及PTCA+支架术拔除鞘管后,并发穿刺口血肿12例,对比了3种手术的血肿发生率,分析了血肿发生原因,提出应有效地应用整体护理,做好术前的健康教育,充分暴露穿刺周围皮肤,以全面、正确判断血肿大小。重视特殊人群的护理及加强常规护理,做好视、触、听、查等4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3年7月至今行冠状动脉介入术1229例,发生不同程度穿刺口血肿32例,平均年龄68岁,男女比例为3:1,发生时间为拔除鞘管后10分钟~35小时。
结 果
临床观察结果:PTCA+支架术血肿发生率最高,PTCA次之,但两者与CAG的血肿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1),即CAG的血肿发生率最低。PTCA、PTCA+支架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PTCA+支架血肿程度最严重,PTCA次之、CAG血肿程度最轻。
发生原因:PTCA+支架术均留置动脉鞘管24小时,留置时间比较长,这是PTCA血肿发生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1],据报道,于手术当日拔除动脉鞘管,可以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本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也采用了较大一些的动脉鞘管,通常为8~9F,鞘管内径大会使动脉管壁的损伤相应增大,修复需要的时间也长。
短期内血管多次受损,如穿刺超过1次者,也容易发生出血。本组有2例血肿患者,均为穿刺2次以上,第1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间隔2~3天后行第2、3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
大量使用抗凝药物,也是本组出血程度重的重要原因。本组PTCA或支架术中均静脉给予普通肝素50mg,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日,使用3个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4250U,皮下注射2次/日,共使用5~7天,这些抗凝药物的使用也加大了出血的机会。
本组2例肥胖患者拔管后3分钟发生出血,立即给予压迫止血,但效果不理想,且血肿范围越来越大,本组有2例重度出血患者均有高血压病。
拔管手法不当、压迫时间过短、沙袋移位、沙袋质量不够、患者过早活动术侧肢体等,也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
护理:开展术前教育:除进行疾病一般知识的强调外,必须重点教育术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术后伸直术侧下肢的重要性,若穿刺口有痛、热等异样感觉,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出血并发症。
充分暴露穿刺口周围皮肤:对行股动脉穿刺者,观察时应查看上至双髂前上棘连线,下至该大腿下1/2的伤口范围。对行桡动脉穿刺者,应查看上至上臂下1/2,下至手掌的伤口范围。
重视特殊人群的护理:对老年人、消瘦者应适当减少抗凝药物的常规用量。对肥胖者、高血压者,鞘管留置时间长者,抗凝剂用量大者应加强观察护理。
加强常规护理:做好视、触、听、查等4个方面工作。密切检测血常规、促凝血时间、抗凝药物用量、全身皮肤有无瘀血斑,特别是受压、穿刺部位等。
讨 论
当血管完整性遭到破坏,则出血难以避免,股动脉穿刺、重复放置动脉鞘管多引起动脉出血,加之患者一直处于肝素化状态,因而极易发生出血,大腿、腹股沟及肘窝内出血则造成血肿,动脉穿刺形成血肿的比率为6%,且多在鞘管拔除后出现。应减少重复穿刺,避免过度抗凝,同时密切观察腹股沟肿块硬度、范围、搏动及杂音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一旦发现血肿,应立即给予止血治疗,并且每30~60分钟测量大腿周径或前臂周径,出血停止后每4~8小时测量一次,以便了解血肿的转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CHERID,SHARN VR,JENNIFRL,et al.Vascular complication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s.Heart lung,1997,26:118.本文转载于论文格式网www.yixue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