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军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何一谓战争?这是军事学首先应该回答的。1引3年蒋百里著,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观点对战争作出新的诊释。他在释开篇“兵者,国之大事”一句时,征引了三位德国军事学家对战争的定义:一是毛奇
“往古之时君主则有依其个人之欲望,出少数军队,侵一城,略一地,而遂结和平之局者,此非足与论今日之战争也;今日之战争,国家之事,国民全体皆从事之,无一人一族可以幸免者;”二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者,国家于政略上欲屈敌之志以从我,不得已而所用之威力手段也;”三是伯卢麦:“国民以欲遂行其国家之目的故,所用之威力行为,名曰战争。”(”这三种解释表达了近代资产阶级对战争的认识,即战争的爆发不依君主个人的欲望,不是偶然的行为和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其深刻复杂的背景;战争的爆发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战争是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特殊表现形式。
这三种解释,以克劳塞维茨的解释最为深刻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年蒋百里著,就顺着这一思路,提出战争是政略冲突的结果。他说:“国于世界,必有所以自存之道,是曰国本。国本者,根诸民族历史地理之特性而成,本是国本,而应之于内外周围之形势,以策其自存者,是曰国是。国是者,政略之所从出也。战争者,政略冲突之结果也。军队者,战争之具,所用以实行其政略者也,所用以贯彻其国是者也,所用以维持其国之生存者也,故政略定而战略生焉,战略定而军队生焉,军者,国之华,而未有不培养其根本,而能华能实者也。”(2)这一段话,文约事丰,言简意远:第一,点明战争的本质,战争是“政略冲突之结果’,;第二,点明建军的目的与意义,军队是进行战争、实行政略、维持国家生存的工具;第三,阐明“兵者以战为本,战者以政为本,而志则又政之本也”
的道理;第四,阐明了军人是国家的花朵,国民的精华,故军事教育之适否,足以左右社会的风尚与国民的精神,因此,在重视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军人素质的同时,应当提高军人的荣誉和地位。
如何把握和判定战争的本质呢?蒋百里认为,研究战争万不可被那些零碎繁杂的政治、外交事故所迷惑,而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寻他一个总因出来。“因为开战的原因是经济问题,所以收于战争的结果也是经济”。(3)蒋百里的这个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异曲同工。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又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军队的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的发展变化首先依赖于经济前提,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交通状况等等。蒋百里的这个思想意味着他也寻到了战争的总因和本质。
显然,蒋百里不仅同列宁一样,赞许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定义和战争本质的认识,而且还将克氏的观点引入中国,广为宣扬和传播。军事行动离不开三大法宝,即兵员、军费、军品,三项指标的供给和补充状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其中兵员的数量与素质是首要因素。近代,兵员的招募与教育方式有两种:一是募兵制,国家以雇佣形式招募兵员(勇士)补充军队,应募者视当兵打仗为职业,较长时期在军队服役。募兵制古已有之,但18世纪(法国革命)之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激烈程度的增强,兵员需求量增加,募兵制渐不适应战争的需要,法国等许多国家日渐改行征兵制。二是征兵制,公民在一定年龄内都必须承担一定期限的军事任务。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通常包括定期在军队中服现役和在军队外服预备役。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特别是“一战”)的实践证实义务兵役制度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它在保障军队的兵员补充和积蓄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蒋百里对兵役制度颇有研究,也极有心得。他曾撰写一文,从“法律上之规定’夕、“行政上之组织”和“实行上之事务”三个方面对西方诸国的征兵制加以介绍,其文曰:“兵在精,不在多,斯言至矣,盖谓兵力之大小,不在其数量,尤在其品质也。虽然使彼此之精度相等,则求胜之道将何从?数等者求其质之精,质等者求其数之多,自然之势也。既欲其精,又欲其多,而国家之军费则又有一定之范围,不可逾,于是义务兵役之制起,是故纯粹自军事上之目的言,则征兵制者,以少数之经费得多数之军队,而又能不失其精度是己”「(4)他称赞征兵制有三大好处:其一,自数量言,“兵多而犹不失其精度者”;其二,自精神言,“则用其自卫之心以卫国,其职务既极其崇高,其欢欣亦足以相死’,;其三,自技术言,“则服役时,教之以道,归休时,习之以时,自能于一定时限内不遗忘而足为战争之用”。(5,所以,募兵制以十年练一人而不足征兵制以一费得数兵而有余。
征兵制虽好,但是,一个好的制度并不一定能顺应人心。人民不肯服兵役,如之奈何蒋百里认为,只有“强迫”实行:“在昔德法,在今英伦,皆当国难至深之时,而勉焉而为此。人心之好惰也,民非强迫,不肯服兵役,国亦非强迫,不能行征兵也。”‘蒋百里认为,征兵制(军事制度)与立宪制(政治制度)是西方国家的两项根本制度,西方国家有此二者,“犹若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而二者之间,尤有至深至密切之关系。”
关系何在呢?在于立宪制度追求人民“个性之发达’,,人民“既有与闻政治之权利,即当然有保卫国家之义务,是故宪法兄也,征兵令弟也,而双生焉……”。(8)很清楚,这里包涵着蒋百里极其宝贵的军事思想与政治追求:第一,立宪制与征兵制这对“双生”“兄弟”是构筑现代国防的两块基石,“兄弟”之间以“兄”为先,因为“兄”的职责是“发达其国民之个性,利用其乡土观念,以自卫是也”(9);亦以“兄”为重,因为“二十世纪之国防责任,乃不在精练之兵,而在健全之民”(l0)。第二,一个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军阀割据,内战不息的国家,是没有国防可言的。第三,中国建设国防,其首要条件是对目前国内“政治现状非绝对的改造不可’夕,“使国内永久不复发生或真或伪之军阀”(l”。如何“改造”呢蒋百里为人谨慎,不肯明说,但他呼吁在中国实行征兵制,就等于要求中国实行立宪政治,这个弦外之音是可以意会的。
值此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蒋百里介绍西方征兵制,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政府学习西方,毅然推行征兵制。1933年,国民政府顺应时代趋势,颁布((征兵法》,规定年满18一45岁的男子,不服常备兵役者皆服国民兵役。常备兵役分现役、正役和续役,20一25岁男子应征入营,服现役3年,期满退为正役,为期16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之操演,战时应召回营。正役期满转续役,40岁止,任务与正役同。在各地陆续设置团管区、师管区和军管区,作为兵役机构。实际上,南京政府只注重现役征集,其他规定没有执行;而现役兵员的征集,名曰征兵,实则抓丁。
国防经济学(亦称军事经济学),是研究国防(军事、战争)与经济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最旧的又是最新的学科。说它“旧”,我们的祖先如周公、管仲、商鞍、刘邦、曹操等辈早就懂得“寓兵于农”,“强兵必先理财”的道理,并记载于册、留给后人。比如:“用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即军事的根本问题首先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再如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驯,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是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论述战前经济准备的重要性。这两个例子说明先人对经济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有着深刻明确的认识。说它“新”,是因为直至“一战”前夕,欧洲最肯研究兵学的德国也不清楚,研究经济学的也不明白。“一战”之前,德国参谋部只有一篇论金钱、一篇论粮食的文章涉及战时经济;民间也只有一篇“德国国防力的财政动员”,“一战”之后,西方才渐渐成立了国防经济的新思想。
蒋百里研究历史,考察“世界民族兴衰”之后,得出一个精辟的论断,即“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l3,。这是蒋百里国防经济学的精髓所在。他举例论证说:在古代,蒙古人因游牧生活而成功地利用了马(骑兵),欧洲沿海民族因经商而成功地使用了船(海军),马和船本是吃饭的家伙,同时又是战斗的工具,因此他们都曾征服世界。在近代,法国人花巨资修筑马其诺防线,工事设在地下,平时没啥用处;而德国人花巨款修筑战备公路,平时战时两得其利,经济军事融合共进。
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改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