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伯恩
把“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基本的科学概念,社会性的交往单位叫做相互作用。该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根据沟通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型态:互补沟通、交错沟通和隐藏沟通。互补沟通是一种平行关系,沟通一般是在自然顺畅下进行,双方对彼此的期待也配合的很好。交错沟通是一种交错关系,沟通主要是对刺激表现出非预期中的反应。引发不适当的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而中断。隐藏沟通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信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达到其他两个自我。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隐藏沟通的结果是由心理层次的内容决定,而非口头的社会层次信息。了解PAC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倘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刺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作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
辅导员运用沟通分析理论的策略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有他独特的特点,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实践性强,学习和掌握该理论,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自我和学生的人格状态,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思想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任务是通过认清自己和学生的自我状态,培养健康的沟通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
辅导员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客观的分析工作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如果对自己不满,可以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将其自我状态进行改善。换句话说:
人际沟通分析的人格理论模式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环境或潜意识的奴隶。只要他愿意,他便能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积极的看法使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
辅导员在进行师生人际沟通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沟通形态。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沟通的过程必然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健康的沟通方式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有利,学生易于接受,提高教育有效性。
以平等为沟通前提。与学生沟通时扮演“朋友”的角色。根据沟通分析理论,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
在日常的沟通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却常常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而大学生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辅导员沟通时要注意双方自我状态的互应性。在交往过程中,当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状态互应时,交往就会成功,而在双方心理状态发生交叉时,交往就会中断或出现障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的自我心理状态做客观细致的分析,并相应地对自身的自我状态作冷静理智的调整,找准双方心理上的交汇点,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说服、诱导,使师生在相互信任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来自标准论文网(http://www.bzlunwen.com)!
友情提示:写论文不难,难的是选好一个适合的期刊。你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以参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