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恒兴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当前美学教学研究目标
打破重美学本身研究、轻教研的美学研究格局,推进美学事业的全面发展。纵观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美学教学在美学诞生之初就受到美学家们的重视。著名的美育教育家蔡元培主张通过美育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和国民趣味,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大师在美学研究之际,还走上讲台,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授美学课程。今天,几乎所有的美学家都是美学教育者。当代中国美学后起之秀们大都编写过美学教材,并通过课堂讲授、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推进了当代美学发展。当然,美学教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要素,是美学教研的物质条件和知识载体。与关注学生接受情况、教学原则、目的、方法、模式的美学教学研究不同,美学教材主要体现的是美学家们的审美思想,至于教材的讲授、接受过程及效果则无能为力。美学家们保持美学本身研究和美学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工作的平衡,既积极从事美学知识与审美思想的创新,也不遗余力地关注美学知识与审美思想的传播与接受,使美学知识的生产与审美思想的生成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促进美学教学各个细部研究的均衡发展不仅美学本身研究与美学教学研究要齐头并进,而且美学教学各个细部研究也要均衡发展。美学教学的细部研究即各个教学要素的研究。教学要素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单元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对教学要素尽可能准确地认识是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其原因在于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结构,从而更好地认识教学这一“事物”,并有效地展开教学论的众多论题的研究。[8](65)对美学教学各要素的研究可深入分析美学教学现象,优化美学教学结构,改造美学教学结构。美学教学基本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等。有人认为教学要素是多层次的,分为平凡要素(时间、空间和信息)和特质要素(硬要素和软要素。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而后教材,软要素分为客观性软要素和主观性软要素。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本质是客观性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是主观性软要素)。[8](65-68)有人认为教学要素是多维的,可分为静态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动态教学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要素(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9](10-13)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要素意味着美学教学细部研究的复杂性和教学专题研究任务的繁重性。在美学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维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也至关重要,而教学环境则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背景条件。这些教学要素中,缺一不可,否则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前,学者们对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美学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等要素关注较少。今后,广大美学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促进美学教学研究的均衡发展。形成智性的美学思维与独立的美学精神美学教学研究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于美学研究格局的完整性与美学教学细部研究的均衡性,教学研究成果需要落实于学生身上。通过美学教学,学生除了建构起知性的美学知识体系外,还要形成智性的美学思维和独立的美学精神。智性的美学思维是一种既超越抽象理性又超越具体感性的思维,不同于通过逻辑把握的理性和通过感觉获得的感性,智性是通过体悟而瞬间获得。法国艺术理论家马里坦指出,智性是诗的精髓,是人类灵魂中的神秘源泉,在人类灵魂中“以一种非理性(我不说反理性)或非逻辑的方式在起作用”。[10](15-16)其实,智性并非神秘的,而是审美体验的产物。审美体验是一种复合型体验,将人的肉体与精神,经验与超验联系了起来。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既可以欣赏到感观知觉之美,又可以享受到神情愉悦之乐。智性的美学思维是一种既基于感觉经验又具有超验性的审美判断力。美学教学研究应促进学生智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而非仅仅美学知识的掌握。通过美学教学引发学生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反思、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空间,形成独立的美学精神也是美学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审美的世界里,个性和独创性则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从艺术家追求个人独到发现,到强调艺术品独特的个性风格,再到如何以独具眼光的视角来引导欣赏者进入艺术的殿堂,审美的世界就是个性张扬的世界。”[11]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美学精神是美学课程应然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独立的美学精神基于个性化体验,突破了强制的统一的标准和趣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考,“不是聪明的滑头和技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推理和演绎,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延伸,一种精神的境界……”。[12](47)独立的美学精神是在“美之思”中领略“思之美”的魅力,在激情洋溢中领悟性情的魂魄,是审美体验中获得的对独特人生、丰富生活与具体生命的感性直观,是智慧烛照下的自我审视,是“污泥不染,机巧不用”(《菜根谭》)的人格追求。独立的美学精神对于个体人格独立、人性完满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不能通过具体指标量化,只能综合地显现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
当前美学教学研究对策
当代美学教学研究特点表明,研究者应高瞻远瞩、“内”“外”兼顾。既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借鉴当代文化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更新研究思路,创新研究范式;又要从实践理性的高度,总结美学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美学教学思想,使美学教学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经验与理性的衔接,实现常识的教育实践向理性的教育实践转化。研究者们需要坚持辩证精神与批评向度才能拥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和实践理性的高度。1.借鉴当代文化成果,开阔视野,更新思路,创新研究范式经过百年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化硕果累累,对中国社会曾产生过深远影响。在后工业社会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后现代文化“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关注,具有丰富的、建设性的思想内涵。”[13]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的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美学教学研究不能忽视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应积极利用好美学教学研究的外部文化环境,充分吸收当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研究成果,借鉴当代最新思想方法,开阔美学研究视野,更新美学教学研究思路。诸如结构主义、现象学、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等文化思想是西方思想家不满传统思想的因循守旧和抱残守缺,在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上诞生的。它们一经面世,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推崇,当代美学教学研究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思想,提供参考与借鉴。如当前的总体性美学教学研究方法,就是借鉴了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方法与思想主张。然而,一方面学者们将总体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美学本身,另一方面美学教学的总体性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学者们关于当前美学教学领域存在着的指导思想简单机械、教学模式西方观念至上、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问题的揭示,也只是对美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表层扫描,还未对其各个细部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总体性研究,而且国内对美学教学的整体观照还缺少明确的理论范式。研究者需要把握时代精神,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勇立人类先进文化的潮头。美学教学研究在借鉴具有批判精神较强的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基础上,回应当下市场经济导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科技文明所导致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与美学本身的研究一起遥相呼应,拯救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危机。研究者文化视野的开阔,可使改变由理论到理论、教材到教材的思路,走一条生活美学、社会美学的教学之路,使美学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跳动着时代脉搏。研究者文化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更新,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与融合。当前美学研究存在着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和社会批判的研究范式。[14]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指那些将美学教学置于某种教育哲学或将其确立在某种哲学层次上进行思辨性的探讨。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指倾向于归纳分析方法进行美学教学研究体系,如对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探讨。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则指对美学教学的主观性、意义性、参与性、体验性等问题的关注,如作为美素质教育的美学教学的必要性、实施途径等。社会批判的研究范式指分析美学课程的社会背景因素,辩证地分析美学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四种研究范式在美学教学研究领域"多元共生",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美学教学研究,也为创造新范式提供了条件。2.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总结美学教学经验,丰富美学教学思想有人指出,一直以来,深受“理论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等说法影响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热衷于理论理性。[2](45)这一思路有两个目标:凭借逻辑思辨或实证方式,运用既有理论术语,生成新的课程理论;通过课程研究,证明既有课程理论的有效性或促进既有课程理论的更新。这一现象在美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也存在:要么通过哲学思辨或逻辑演绎,论证美学教学、美的本质、审美素质培养等问题的重要性;要么通过实证方式,运用归纳分析方法,阐述某一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操作过程等。然而,美学教学研究中,并非纯粹"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大都是一线美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深化。这是一条基于实际需要和现实关怀的"自下而上"的美学教研之路。教学经验总结(无论是理性经验,还是实践经验)是美学教学研究的第一步。陷入理论理性的迷信无益于美学教学研究,会使其脱离实际,甚至误入歧途。“因为,新事物和新人物的诞生并不取决于理论本身的自我繁衍。”[15](3)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也不能深化美学教学研究,因为,碎片化、个人性和瞬间性的经验缺乏普遍性和文化积淀。为了避免陷入理论主义的绝经和经验主义的泥潭,美学教学研究应走一条实践理性之路。根据康德的著述可知,理论理性解决了人类“知道了什么”,实践理性则回答了人类“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康德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它(实践理性)的内容是行为规范,它(实践理性)的对象是‘至善’,它(实践理性)的目的是探求和实现人的自由所需要的东西。”[16](19)黑格尔也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17](528)马克思认为以往哲学的局限性在于“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86)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强调了实践理性的创造性。不同于理论理性的认知型思维,实践理性的思维方式是筹划型思维。筹划型思维活动具有辨识定向功能、确定目标功能、创造功能和选择决策功能。[19](39)这就意味着实践理性意义上的美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认知型的或者操作型的,还是有明确方向性、目的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筹划型的。这要求美学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出发,在特定教育情景中,运用各种实践智慧进行教育活动,并不断受到理性的批判,使教学实践朝着预期既定目标前进。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精神与批评向度无论是借鉴当代思想文化还是走实践理性之路,美学教学研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精神与批判向度。处于“后学”思想笼罩下的当代思想文化状况复杂,价值追求多元取向,思考路径千差万别,思想主张形形色色,思想方法多种多样,思想成果良莠不齐,思想派别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美学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才能分清优劣,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运用“从后思索”的方式揭示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历史性辩证法,“提供从现实历史的深处洞察和审视全部人类生活的矛盾运动的现实规律与趋势的生活智慧。”[20](21)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美学教学研究,不仅从美学教学角度审视当代思想文化的美学意义,还从生活实践方面思考美学教学,使美学课程成为一门生活智慧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还是基于人的存在根本方式揭示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否定性辩证法,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彻底的革命性辩证法。[20](21)以此看来,渗透着马克思主义辩证精神的美学教学研究,在建学实践基础上,对美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进行否定性统一把握,即对现存美学教学进行“暂时性”理解而非“永恒性”辩护。美学教学是在实践过程中构成的关系性存在和生成性存在的矛盾统一体,美学教学研究应该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矛盾性关系进行否定性统一把握。这一否定性把握是一种双向否定与肯定的二重化把握,即研究者对自我的否定与肯定过程和研究者对美学教学的否定与肯定过程。因此,研究者自我和美学教学总是处于改变与创造之中。综上所述,当前美学教学研究表现出整体观照和"整合"倾向,在教学方法上关注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研究有待加强;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比较明显,而教学模式的经验化、实践性比较突出,理性沉淀上尚需努力。针对上述特点,美学教学研究应该明确三个目标:改变重美学本身研究,忽视美学教学研究格局,形成有利美学教学研究的外部环境;促进美学教学研究各个细部的均衡发展,形成有利美学教学研究的内部环境;美学教学研究还应体现于学生身上所形成的智性的美学思维和独立的美学精神,这是美学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为了顺利实现上述目标,美学教学研究应开阔视野,借鉴当代文化成果;从实践理性的高度,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批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