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太极推手与日本相扑在起源发展、传统文化、技术特点、比赛规则、场地服饰、健身价值和推广模式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应该加强我国政府在太极竞技推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并宣传其健身价值,进一步完善比赛规则,努力提高比赛的竞技性与观赏性,引导文化媒体介入,力求推广模式的多样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中国太极推手;日本相扑;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从1970年国家体委为继承发展传统武术、开展武术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整理研究工作开始,我国武术界就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太极推手项目。多年来,众多武术界的有志之士为了使太极推手发展成为一项既具有传统武术特点,又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运动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决定将太极推手列为全国武术锦标赛正式项目,太极竞技推手也就此诞生。但目前太极竞技推手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对此,一些专家已经对太极竞技推手发展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例如技术单一、缺乏激励政策、官方重视程度不够、传统观念的束缚等。
笔者受2004年日本大相扑在北京成功公演的启发,从全新的角度,多方位比较研究中国太极推手和日本相扑的体育文化,以期为更好地发展太极竞技推手,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明末清初,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当时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多家之长,以太极哲理为拳理,融入中医经络之学、导引吐纳养生之术,首创了一套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以柔为主,并融祛病养生,修心养性和技击格斗为一炉的太极拳术。此后,为解决太极拳实战训练中场地、护具及伤害事故问题,陈王廷又创编了太极推手法。作为一种独具匠心的训练方法, 它秉持了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发力和尚巧不尚力的原则, 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避免了伤害性,又贴近实战,解决了场地等条件限制和象征性训练造成的失真现象,遂逐渐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接受并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