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之乐思的钢琴协奏曲 《黄河 》片段 ,可以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自然进入理性认识, 从而于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这显然比空洞的讲解或生搬硬套更有感染力,更能启迪大学生的心灵。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是人类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 它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优秀的人文知识是真、善、美的集合。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碰撞,传统的社会伦理关系逐渐受到解构,而新的伦理关系尚未建构完善,因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人文精神,缺乏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便容易失去自信,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而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重塑大学生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音乐的力量不仅是某些音符的组合,更是一种对外在世界及内心世界的探索, 人文精神才是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 而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应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进而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音乐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美的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要具备爱的品格,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用自己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 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而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实现对美的对象世界的创造, 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高尚的道德与情感的结晶。 如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音乐审美的规律指导教学,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作用, 可以使个体的道德意识与情感充分结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
以音乐教育为媒介,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主旋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任务,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育效果。 中华民族的诸多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遍观古今中外的音乐佳作,无不与作曲家本民族、本国家的风格和情感息息相关。 音乐的民族特色和绵绵乡情是其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因素之一。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形式和内容来说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哲学观点,或以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来对某个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成功地运用音乐的这一功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才能在援引案例、讲述理论问题时运用自如。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结合,可以极大地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死板枯燥的弊端, 使其变得既说理清晰、充满智慧,又情趣充沛、生机盎然。
总之, 运用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音乐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它对学生长久和持续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完成、不能替代的。
因此,要克服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片面性,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之翼, 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在面对世界竞争培养高科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使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完成从点到面、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专业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转化,引导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热爱美、追求美,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高层次人才。本文来自标准论文网(http://www.bzlunwen.com)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