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行为塑造的心理学考察
建立牢固的行为模式.反之,伴随苦恼体验的行为 (即阴性强化),则会减弱联结的力1,使这种行为方式逐渐趋于消失。这就是桑代克的以普遮应用而著名的效果律。它揭示了儿童从其行为后果中进行学习的规律。就阳性强化来说,当幼儿从各种彩色球中拣出红色球时,给糖果予以奖赏。但不同的强化方式村学习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里时间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组幼儿在连续5次拣起红球(正确反应)后都立即得到糖果,这叫连续强化法。第二组幼儿在25次正确反应中,由主试者任选5次给以奖赏,这叫间歇强化法。
实验结果证明,用连续强化法训练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德固的,强化一旦中止,正确反应率就会迅速下降。而间歇强化法训练出的行为方式则异常牢固,强化早已中止,第二组的幼儿依旧持续不断地从彩色球中拣出红球,来。这一实验结果,无疑时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年青父母时独生子女百般宠爱,有求必应,自以为这是时孩子的爱护。其实,这样的教育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连续强化法,时孩子具有潜伏的危险。孩子在父母的疼爱中,建立了“要”与“给”的巩固联系。当来自外部的强化一旦消失,孩子就会很快变得意志消沉。由此可见,缺乏愉快效应支撑的行为是不牢固的。间歇强化能形成人的比较持久、牢固的行为模式,尤其应该引起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当一个孩子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他也许会纠坡不休,哭喊吵闹,这一行为尝试,只要得不到强化,引不起愉快效应,它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然而,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家长往往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一看到他大哭大闹,就做出迁就让步。这在无意中培养了孩子粗暴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俩若多次得到强化,有了愉快效应的强有力的支撑,它就会变得很牢固,再想消除是很困难的。再说阴性强化,例如悠罚,它与痛苦的情绪体验相连结。悠罚得当可以使孩子的错误行为趋于消失,但是大贵关于惩罚的实验研究证明,惩罚只能减少错误行为的次数,却不可能导致正确的行为方式。过多的惩罚会使孩子无所措手足,甚至造成行为的紊乱。滥施悠罚则会使孩子时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造成探进、胆怯、孤独等消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在幼儿教育上,惩罚的效果远不及奖赏来得大,尤其应该杜绝惩罚的滥用。